“科学”号项目总工程师揭秘“科学”号
作为我国新一代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可以满足海洋多学科研究需求。它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在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方面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考察船的先进水平。
“科学”号的投入使用将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在未来10~20年内,该型船将成为我国远洋科学综合考察的主力船型之一。
“科学”号的完工测试结果证明,其工程目标和总体性能指标全面达到甚至超过设计指标。
试航测定,“科学”号单台发电机运行时(功率为2610kW的发电机,夏季时负荷率为86.8%,冬季时负荷率为80.2%)航速达到12.12海里每小时(kn),双机运行时最大航速达到15.88kn,是相同吨位级别同类型电力推进船舶中油耗最低的船型之一,快速性和经济性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际同类型船的先进水平。
经倾斜试验验证,“科学”号船舶重量与重心位置与设计预估状态非常吻合,未采取临时固定压铁处理方案。试航期间,“科学”号船舶调配压载灵活,各种液舱包括消耗品舱、压载水舱均实现了预先设计的功能,充分体现重量重心有效控制的成果。
试航测定“科学”号达到最大航速15kn时,回转直径为194m,回转最大横倾角约12度;航速12kn时,回转直径为185m,回转最大横倾角约6.5度;回转直径均低于两倍船长(2×99.6m),大大优于常规轴桨推进的船舶,回转性能良好。
在最大航速下,“科学”号228秒内可实现停船、惯性滑动距离约为722m;紧急停船时间在130秒内,滑动纵距不超过450m;在5分钟内可实现原地回转;横移自如,航向稳定。
“科学”号按照CB/T 3526-94《海洋调查船特殊抗风力要求》进行设计。2012年春节期间,“科学”号在我国台湾东北部试航时遇到9~10级的较大风暴,船舶一度处于横浪上,横摇角度达到35度,仍旧具备较好的复原力臂。船舶经历了较大的稳性生存考验,抗风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
“科学”号采用无人机舱的设计,并获取无人机舱(AUT-0)船舶入级证书。经试航测定和一年多的运行结果证明,“科学”号机舱设备运行平稳,动力系统和船舶管系通畅,机舱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充分验证了本船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安全可靠,设备操作简单,维护保养方便的特点。
“科学”号在艏部两个艏侧推、艉部两个吊舱推进的联合作用下,船舶在1.5节流、5到6级风的海况下,能够实现定位精度0~3米、船艏向±10度的可靠控位。
船舶电站负荷在动力定位时有充足的储备,前后推进器也进行了损失单个推进器的定位测定,结果表明:配置的DP-1动力定位系统满足各项指标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冗余度。
在深海极端环境航次中,“发现”号缆控水下机器人在水下长达7~8个小时的作业中,“科学”号动力定位系统始终将船位控制在0.3~0.4米的范围之内。
“科学”号采用减振降噪技术,通过优化设备配置和建造过程的层层把关,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经振动噪声测定本船在全速航行时,机舱、集控室及机修间的振动噪声指标均满足或大大优于国际标准值。如:机舱集控室的噪声指标为60dB,远优于船级社设定的最高舒适度等级中对于机舱集控室70dB的要求,已达到驾驶室最高舒适度标准。此外,机舱及机械场所等通风设备采用特殊降噪技术,降噪效果十分明显。
“科学”号共有40间卧室,公共区设有餐厅、休闲厅、网吧、学术厅(影院)、会议室、咖啡吧、健身房、桑拿房、理发室等。经海上航行测定,全速航行时噪声指标达到船员卧室噪声舒适度最高等级的房间为30间(低于52dB),占全船卧室的75%;达到客船乘客高级舱室噪声舒适度最高等级的房间为10间(低于45dB),占全船卧室的25%。
“科学”号采用烟囱左置,右舷L型主流布局;同时采用了干湿性实验室分置的综合布置;艉部作业甲板设置了较大的低舷作业面积和有效空间,为科考作业的操作和设备扩展预留了空间。甲板预埋紧固件为移动式设备和集装箱的安装提高了效率。
此外,遮蔽作业甲板、船艏“科学桅”、船舯部的通海井和升降鳍板以及作业集中操控室为科考作业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
在试运行期间,“科学”号多次赴深海大洋和西太平洋海底冷泉和热液区,完成了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深海极端环境调查、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等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科学目标得到初步体现。(作者于建军,海洋所“科学”号项目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