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乡更要注重后续服务

29.03.2016  23:20

  ●宛诗平

  开春之际,正是各地集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的关键时期。应当说,科技下乡特别是专家送实用技术下乡,对于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几乎有“吹糠见米”之效。因此一些地方组织的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或者在农闲期间举办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但据观察,也有一些地方虽然组织农民参加了各种科技下乡培训,收效却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农民中途溜号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仅限于办个培训班,搞几个讲座,主讲者在台上高谈阔论,却不管农民能否听得懂,技术是否实用,以致一些培训成了“作秀”。即使农民能够听懂,但由于理解能力不强,记得不牢,在实际操作时也容易走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科技下乡的关键在于立足长远,适合农民的需求。因为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知识,而是一种实用技术,操作性强。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文化水平、理解程度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仅仅听几堂课,请专家或农技人员讲几小时,很难掌握到技术的精髓。另外,农民在对新项目、新技术的熟悉、消化和掌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也不一定在培训中都有所涉及。各级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中,要在搞好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讲实际、重实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后续服务上。一是在培训结束后不久,组织乡镇农技员和懂技术的干部尽快下村,把“科技下乡”的桌子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解决问题。二是做好信息服务,准确提供最新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注意生产与销售的衔接。三是建立示范点或重点扶持几个技术较好的试点户、示范户,亲自示范,及时跟踪服务,使新科技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真正把农村需要的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