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和独居青年不是一回事
最近,“空巢青年”这个词火了起来。不过很多人总是拿相关概念来跟它混为一谈,比如“独居青年”。不过,至今也没有一个官方说法给空巢青年下明确定义,更多时候只是各家媒体言论的自说自话。
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就像“剩女”“蚁族”这些词指涉的对象未必承认这些属性,很多人也未必能接受“空巢青年”这个概念。
中国青年报社就此问题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如果说空巢青年是不是伪命题还值得商榷,不过其背后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群体的孤独、苦闷和缺乏生活质量也是事实。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独居,但独居青年未必就是空巢青年(狭义)。
据统计,在我国的独居群体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2000万。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中,诸如此类的年轻独居人群数目激增,已经成为眼下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结束了一天的繁重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对着空荡荡的房间,一股莫名的寂寞感却从脚底冲上来。这大概是不少空巢青年的共同感受。
此前有评论指出,“空巢青年”是伪命题,它或许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我不否认有些到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主要是为了追逐梦想,不太考虑现实因素,但大多数“北漂”青年,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什么英雄主义的幻想,更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什么神圣使命,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因为小城市不再是安乐的故乡,很多年轻人在故乡缺乏有利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圈子,不得不逃离小城市,去相对公平、自由的一线城市寻求突破。因而,很多“空巢青年”漂泊在大城市,不只是想这样,更是不得不这样。
与其给“空巢青年”的处境涂上一层粉红色的烟雾,给看不清人生方向的漂泊者们灌下“毒鸡汤”,不如直面现实问题。从我的经验来看,相比物质条件的匮乏,“空巢青年”最大的困境还在于精神的苦闷。
缺乏幸福感,甚至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些“空巢青年”的共同感受。从社会学角度看,精神苦闷不只由个人心理因素导致,很大程度上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
“空巢青年”有着普遍的孤独感。漂泊在大城市的他们,基本都到了适婚年龄,以前在家乡的朋友、同学大多已经步入婚姻,甚至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因为单身,难免会遭到家人催婚的压力和旁人的不解。虽然有人周末和一些朋友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活动、聚会,弄出一个“我孤独,但我很忙”的样子,但这往往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表象,其中难言之隐很难跟不理解的人讲。
除了来自故乡亲友的压力,大城市生活的焦虑感和陌生感也在消耗着他们的耐心。相比故乡的熟人社会,大都市把“空巢青年”变成一个个孤独的个体,他们很难找到归属感,往往成为大城市的过客和陌生人,这也是“空巢青年”苦闷的来源。
文/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