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5月12日)
李克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回顾总结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把改革推向纵深。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管得过死,重审批、轻监管,不仅抑制经济发展活力,而且行政成本高,也容易滋生腐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就是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招,也紧紧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把握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建设的要害。可以说,这项改革是“牛鼻子”,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在放权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做好“接、放、管”工作。有些省份进展较快,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比例超过一半、最高的达70%,有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已全面取消。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也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设,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去年达1293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增长45.9%;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322万人。今年一至四月份,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这两年,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连创历史新高,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其中简政放权等改革红利的释放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的同志们顾全大局,勤勉敬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感谢!
简政放权等改革虽初见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一些该放的权还没有放,手伸得还是太长;另一方面,已出台的简政放权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中梗阻”现象大量存在,“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当然,“最先一公里”也存在问题。这里面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不适应的原因,也有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梗。企业和基层反映,不少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个“马甲”,从明的转成暗的、从上面转到下面、从政府转到与政府有关的中介,审批服务中的各种“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关卡林立。比如,稳增长必须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当前投资仍处于下行状态,像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有的项目批了,中央投资也到位了,但就是迟迟开不了工,钱也花不出去。到3月底,地方国库库存余额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有不作为的问题,但确实还有审批慢、审批难、环节多的问题,影响了投资进度。同时不少群众反映,办事还是存在难与慢,部门之间经常扯皮,这个章那个证还是很多,经常被折腾来折腾去。比如,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先照后证”,有些人反映拿了照以后还是碰到层层阻碍。缺一个“证”,企业就运行不了。一些谁听了都会觉得荒唐的“证”仍然存在。其实不只是普通群众,就是今天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离开你管的“一亩三分地”,自己或家属办事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不少难题。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虽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189个经济体中仍排在第90位,主要原因还是各类行政审批等管制措施太多。名目繁多、无处不在的审批“当关”、证明“围城”、公章“旅行”、公文“长征”,对个人来说,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增添的是烦恼和无奈;对企业来说,浪费的是人力和物力,贻误的是市场机遇;对社会来说,削弱的是公平和公正,挤压的是创业创新空间,尤其是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党和政府来说,影响的是形象和威信,挫伤的是人心民意。对此,如果不努力加以改变,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损害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延误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实现“双中高”目标,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培育新动能。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矛盾逐步凸显,到了爬坡过坎关键时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采取的定向调控措施逐步见效,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些方面出现向好的趋势,比如调查失业率4月份有所降低,工业也在回升。但有一些方面压力还比较大,比如投资还在继续下行。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把向好的趋势巩固住,把下行的压力顶住。这从根本上讲还要靠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完成今年主要目标任务,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们这个底气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造好“双引擎”,就能进一步形成更为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国新一轮经济“破茧成蝶”、行稳致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提供支撑。随着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在弱化。当前国际市场低迷,我国进出口增长压力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和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培育和扩大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这对政府工作的核心要求,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我到上海等四个自贸区都去看过,他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简政放权,让企业能够在自贸区内迅速登记,投资项目能较快落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修枝壮干”。政府有所不为方能更好有所为。只有进一步把该放的权放掉、把不该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才能有效推进政府的治理创新,更好地遂民意、促发展、利和谐。
特别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清障搭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繁荣进步来自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提出推进“双创”,就是着眼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让他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推进“双创”,既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让群众起来搞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不断增加收入、扩大内需,还能使其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这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创业的环境好、创业的人数多,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居民收入就高、贫富差距也就小。我们倡导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文化,这样创新的土壤就更为深厚,创新的动力就更为强劲,创新的效应也更为巨大。推进“双创”,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硬实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双创”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契合了每个劳动者的内在需求。一个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昂扬向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
——推进“双创”,不仅限于个人和新生企业,现有企业包括大企业也要通过不断创业创新来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看看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哪一个不是与时俱进、经历过多次创业创新的?否则,它的事业早就可能走到尽头了。近年来,有些大企业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和消费个性化趋势,对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将传统的层级管控组织重塑为新型创业创新平台,让员工成为创客,并将平台向外部开放,创客在这个平台上孕育产生的“奇思妙想”,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与外边合作开发,使企业变成一个大的创新资源聚集之地。这样,带动的配套中小企业更多了,创新能力更强了,产品更丰富了。企业推进创业创新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