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遭遇地方层层推责 企业办证谁也不愿签字

30.03.2015  11:28

  企业办证谁也不愿签字竟推给区长

  地方层层推责 放权遭遇“躲猫猫

  手续齐全给厂房办产权证,没想到各个部门谁也不愿签字,最后竟然把事推到区长头上,一位企业负责人感叹道:“他们不是想揩油收礼,而是都怕担责任。他们不紧不慢,我被逼得团团转。”不仅如此,不少职能部门“慢作为”“不作为”,会拿一些规定不明确的文件作为“挡箭牌”……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给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中央一系列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但在权力层层下放过程中,一些地区基层干部因怕担责而“慢作为”“不作为”,同时因行政事权下放后人事制度改革缺位,造成“庙已经搬走,老和尚还在原地打坐,新庙的和尚又不会念经”的怪象。

  对此,基层官员和专家学者建议,需对各地行政权力进行统一清理,并通过顶层再设计尤其是及时启动人事制度等配套改革,让简政放权顺利通过“最后一公里”。

  “层层推权”竟把事推到区长头上

  基层官员死抠文件字眼不作为

  由于怕担责,不少从上头“接权”的部门办事人员常以业务不熟悉为由,对接手的审批事项拖着不办,或是跟上级反复请示,有的还必须要单位一把手签字才能过关。部门之间层层“推权”使得放权被堵在“最后一公里”上,一些企业主苦不堪言。

  “他们不是想揩油收礼,而是都怕担责任。他们不紧不慢,我被逼得团团转。”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有一处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要办产权证,各种手续齐全,但到最后办证时谁也不愿签字,各个部门推来推去甚至推到区长头上。

  “过去办事得送礼,现在礼确实不收了,但事也经常拖着不办了。”记者在沈阳与几位民营企业家聊天时,大家谈到基层部门不作为的现象时几乎异口同声。

  对于企业所说的“层层推权”现象,一些职能部门的官员也坦率承认。山西省某市发改委投资科的一位负责人说:“现在都不敢动笔,都怕犯错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个县的农发行营业大厅人满为患,想拆后建个大一点的,但谁也不敢批,为这个事,农发行层层找到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又说应该属地批,最后县发改委顶着压力批了。

  不少职能部门“慢作为”“不作为”,会拿一些规定不明确的文件作为“挡箭牌”。东部沿海某省一家大型乳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感觉一些职能部门无形中有个‘文件保护伞’,只要上边有一个笼统的文件,就会把文件当成不作为的借口。我们跟他们商量,他们就让找上边制订政策的人去。问题反映到最后居然需要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来协调,浪费大量时间。

  “规章文件有时成为基层政府不作为的理由,许多官员变成文字工作者,死抠字眼。”上海国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新飞说:“现在改革的氛围和环境都在改变,感觉红包很多,但红利还没见到多少。

  沈阳卧龙谷旅游集团董事长刘炳旭说:“中央和省里的政策都不错,但落实起来很难。改革的弓已经拉满,但箭到底能射多远?

  老和尚还在原地打坐

  新庙的和尚又不会念经

  由于权力层层下放,基层政府增加了许多管理事项,人变得越来越忙;但由于不熟悉新的管理业务,处理事情则有些摸不着头绪。而原有的放权部门在放权之后,相比之下越来越闲。

  据记者了解,一位投资人去年想在沈阳申请办一个幼儿园,结果材料报上去迟迟没有回音。此事反映到区领导后发现,以往这种审批事项归市民政部门负责,现在下放到区里。由于区里从未办过此类审批,所以工作人员现查文件现研究,谁也不敢动笔。

  “庙已经搬走,老和尚还在原地打坐,新庙的和尚又不会念经。”辽宁省政协委员王庆林说,中央简政放权受到基层拥护,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同步,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放权容易接权难。

  对于“接权难”的问题,深圳南岭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颇有感触。他说,现在大量的事权和与之伴随的责任下放,让基层干部感觉“力不从心”。“以前市里区里审批时如果群众有意见,基层还可以从中调解,发挥缓冲带作用。现在直接把最基层干部推到第一线,人没增加,面对的矛盾更多了。

  山西晋中市委书记张璞说:“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审批经济,使得体制内养了很多庸人、闲人、懒人,不让他们审批,他们干什么去?权力下放了,中间的人却越养越多。如果说事权取消或下放是简政放权的突破口,那人事制度改革则是简政放权成败的‘定音锤’。

  2014年4月,晋中市开始对市本级的各项行政权力进行集中清理。结果发现,晋中这个300多万人的地级市,仅市本级的行政权力就达7000多项。“这个数字真把人吓了一跳!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许多行政权力是没有法律依据、过时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设立的,经过甄别后有三分之二的权力被‘挂起’,如果要用,必须向市政府请示,一年内不用自行取消。”晋中市市长胡玉亭说,解决好减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减权的问题。在重新梳理权力清单的同时,晋中对原来分配给权力部门的公益岗位大幅削减,分配到公共服务部门。

  简政放权需“自削刀把

  部门利益缠绕成“盘丝洞

  简政放权改革需要“自削刀把”,而部门利益的惯性思维,使得许多官员在改革过程中成了“围观者”,勇于改革的部门有时则成了“出头鸟”。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简政放权等中央改革举措落地不畅,很大程度上受阻于部门利益的“篱笆墙”。

  张璞说,晋中市正在寿阳县试点,把统战、侨联、工商联等部门整合在一起办公,通过横向整合推动改革,但感觉压力很大。“许多部门都是条条下来的,我把人家整合了,人家肯定不高兴。之所以在县里先试点,是因为县里人比较少还好办,但如果在市里搞这个,估计得得罪许多人,到最后怕顶不住。

  中部省份一位厅级官员说,改革中干部需要有全局观念,但各部门只想自己的事。财政部门“管钱不想事”,发改部门“批事不管钱”,银监只想银行,保监只想保险,证监只想证券,这使得许多改革举措陷入部门利益层层缠绕的“盘丝洞”,落实改革举措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

  辽宁省工商局一位负责人说,辽宁在全国率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企业登记数量“井喷”。不过,由于放权之后各行政部门后续监管缺乏合力,一些流动性强、隐蔽性大的公司,利用各种方式规避信用监管,开展非法经营。问题出现后,许多部门不是积极查找解决问题,而是把责任推给工商部门。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认为,在包括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过程中,工商、质监、税务、公安等部门应强化协调监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让无良、失信企业处处碰壁,倒逼企业守法经营。只有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改革才能释放最大的活力。

  让乱作为和不作为者下

  让能做事和勇于改革者上

  “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坚持干事上去,不干事下去,干坏事进去,对改革阳奉阴违的,要给予处罚。”安徽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说,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不能“干事的不如混事的”,在改革中要重新研究干部评价体系。

  记者发现,由于各级部门执行程度不一,一些政策落实效应呈现逐级递减,改革红利释放缓慢,基层群众和企业感受并不明显。过去是“谁做事谁改革谁受益”,现在是“谁做事谁改革谁承担风险”。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改革落实中的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有时候是出于“想干事、怕担责”的考量,而正是“求稳怕乱”让基层畏首畏尾、无法“甩开膀子”搞改革和做实事。他们对此也很无奈,期待形成一种鼓励改革做事的氛围,为改革者和执行者保驾护航,让基层干部放手搞改革,专注抓落实。

  针对一些干部“思想上有顾虑,改革动力不足,执行中打折扣”等现象,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除利用监督机制让“乱作为”和“不作为”者受到惩处外,还需制定干部激励机制,形成“让改革者上”的氛围,激发基层改革活力,力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山西省晋中市市长胡玉亭说,落实改革就要真干事,“鼓励干事的干部,使用干成事的干部”,不能让改革者吃亏。

  “应该明确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让改革者上。对改革有突出表现的,要予以重任,而不改革者就要换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说,官员考核制度直接影响改革推进与落实,现有的考核应该主动适应改革的变化。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舒绍福表示,解决改革动力和执行力问题,一定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对改革者而言,动力绝不仅仅意味着收入。而敢于改革的人,现实中可能缺少晋升通道。因此要建立推进改革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改革出官”,而不是“关系出官”、“金钱出官”。

  受访专家表示,要让干部以改革创新为荣,政绩考评以改革落实为据,就要加快建立对改革干部的激励机制,同时配套容错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社会参与评价等科学考评体系,使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容忍、倒逼改革的良好氛围。记者 冯雷 陈忠华 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