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终点的精彩冲刺——赣州竞技体育发展走笔

27.10.2014  18:12

    10月24日,赣州市体校,我市从省运会网球项目预选赛上出线的部分运动员正在这里集训,为备战即将到来的第十四届省运会项目决赛做最后关头的冲刺。

    据介绍,赣州运动员将参加本届省运会绝大部分比赛项目的角逐,其中游泳、举重、射击等项目是夺金的热门项目。优秀运动员纷纷在省内外大赛上摘金夺银,优秀年轻选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坛人才辈出,折射了我市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坚定脚步。

    近年来,赣州各级体校陆续向省以上运动队、体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体育竞技人才,其中更是出现了李富良、姜绍洪、刘显斌、刘人清、王晖、周伟等一批体育将才和大批优秀体育人才。目前,全市有国际运动健将5名,国家级运动健将30多名,国家级裁判员11名。

    “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竞技体育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培养。”市体育局局长袁华英说,“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完善的培养机制,是我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也是我市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的可靠保证。

    赣州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召开了全苏区体育盛会——著名的“五卅”运动会。“五卅”运动会成为共和国体育之源,是新中国体育的基础。一直以来,赣州体育健儿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苏区体育精神,确立重点体育发展项目,实施体教结合,逐步完善了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攀岩是赣州的特色项目,20多年来国家攀岩队70%以上的队员在赣州培养。此外,在举重、游泳等体育项目上,赣州体育健儿也是屡屡摘金夺银,他们代表国家多次参加国际性比赛,让世界认识了赣州。

    赣州竞技体育一路走来,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由市体校、县(市、区)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网点学校组成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全市现有市级体校1所,县级体校18所,布局训练项目19个。目前,市本级训练规模1200余人,县级训练规模近2000人。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也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完善。利用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的有利契机,全市建立了以市体校及重点单项训练基地为龙头,以其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的有特色、多层次、多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推进基层生源储备基地的建设。赣州每年还将体彩公益金的三分之一用于体校训练竞赛和基地建设,全市新建运动场馆9个,改造运动场馆8个,总投资7亿元,竞技体育基础不断夯实和巩固。

    从无到有,赣州竞技体育甩掉了过去备战大型体育赛事的“碰碰运气”,走上了“金牌战略”之路。

    为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训练参赛的积极性,市政府明确了省运会奖励标准,制定下发《赣州市竞技体育扶持奖励办法》,鼓励和督促各地及体校加大训竞工作力度,抓实日常训练,落实夺金任务。

    据了解,目前我市开设有19个竞技体育训练项目,其中重点训练项目13个。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赣州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取得不俗成绩。

    近3年来,赣州体育健儿中有11人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和世界重大体育比赛,荣获金牌17枚。在参加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荣获金牌68枚。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有1人先后6次打破2项亚洲纪录,有9人打破17项全国纪录。其中,七城会上赣州籍运动员获4金2银2铜的好成绩,第十二届全运会上4名赣州籍运动员代表江西参赛,我市选手获链球亚军。

    国运昌,体育兴。我市竞技体育的稳步提升,激发了广大市民关注体育、参与锻炼的热情,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同时也带动了竞赛表演、健康娱乐等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记者钟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