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

18.01.2016  13:21

江西经济经过10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后,“换挡”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创新驱动。当前,全省经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化解新挑战、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朝着“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目标奋进。本文从我省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特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角度深入分析全省经济发展现状,为积极应对全省经济新常态、实现新跨越提出建议。

 

一、经济新常态特征明显

 

特征一: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我省经济从2002年开始,连续持续了十二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至2010年达到峰值,经济增速达14.0%,。2011年以来,全省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GDP增速逐年趋缓,到2014年全省经济增长9.7%,比2010年回落4.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长9.2%,比2010年回落4.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这种回落已不能简单看成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而应视为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江西与全国一起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新常态。

 

 

特征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业占GDP比重稳步提高。多年来,我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35.0%以下,2014年实现了大的突破。2014年,全省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增加值5782.98亿元,增长9.1%,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6.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0%,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长9.5%,是2001年以来,首次超过GDP增速。服务业占GDP比重39.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34.3%,比2014年提高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力量明显增强。

 

特征三:民生改善。从居民收入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全省经济增速。2014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4.2元,比上年增加1634.5元,增长10.8%(名义增长,下同),比GDP增速高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2元,比上年增加2189.5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6.6元,比上年增加1027.8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4个百分点,并跑赢全省经济增速。从财政收入看,民生支出保障却依然有力。2014年,全省优先增加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关注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重视社会政策“托底”,全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1.3%,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从就业看,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通过完善落实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重点保障困难群体就业,201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7%,低于4.5%的调控目标。

 

特征四:经济发展驱动力逐步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换。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2010年以来,我省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全省消费率49.64%,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投资率50.42%,比2010年下降0.9个百分点。投资率与消费率差由2010年的3.8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协调性发展,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消费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同时,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能力增强。2014年,全省取得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级奖励108项,比2013年增加5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77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的有1032家,与上年相比增加78家,增长8.2%。专利申请量6825件,同比增长39.5%。新产品开发项目4381个。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和收入分别为1871.9亿元和1756.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6%和4.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动力。

 

二、五大新机遇助推发展升级

 

机遇一:政府积极推进改革,释放改革政策红利。我省同时享受振兴中央苏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三大优惠政策,同时,国家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在高铁、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乃至我省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实施的简政放权以及财税、价格、国企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大力推进,已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大利好。同时,我省出台的《关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措施和意见》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红利也将逐步显现,我省将迎来改革与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

 

机遇二:弯道发力,竞进态势明显。2014年,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全省经济弯道发力,经济总量进位赶超。实现生产总值15708.59亿元,同比增长9.7%,总量进位赶超黑龙江、广西,全国排位前移两位,居18位。GDP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与湖北并列中部第一,全国排第7位,比上年前移6位,为1994年来历史最好排位。在2014年蓬勃发展基础上的再发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顶住下行压力,生产总值增速仍然达到9.2%,居全国第五位,中部第一位。江西经济发展已呈“量质齐升、进位赶超”的铿锵之势。

 

机遇三: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光伏、新型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后发赶超,带动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协同提速,经济发展走上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之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积极,产业升级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50.39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2.8%;同时,高耗能行业比重持续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883.76亿元,同比增长9.2%,为历年来新低,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6.4%,占比较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机遇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最大的发展红利。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城镇人口的增加需要新建更多的住房,需要兴建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又能拉动消费,新增城镇人口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同样也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是我省最大的内需所在。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50.2%,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顺应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助推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机遇五:非公经济、文化产业、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当前,全省非公经济、文化产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充满活力,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增加值9129.3亿元,增长10.3%,比生产总值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58.1%,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全省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61.3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增加值580.1亿元,增长15.6%(现价),占GDP的比重为3.7%,比2013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实施旅游强省战略高位推动下,旅游发展氛围空前浓厚。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6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和39.7%,占全国旅游总收入比重8.15%,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300亿元,达到1384.8亿元,同比增长110.6%。

 

三、面临五大新挑战 

 

挑战一: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近年来,全省上下努力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全国和中部省份相比,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明显。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6.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尽管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和中部省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分别比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低11.3和2.5个百分点,在全国和中部排位均偏后。从增长速度看,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长9.1%,低于中部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中部第5位。在全省服务业总量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体地位,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6.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仅为17.8%,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发展速度慢,制约全省经济跨越发展。

 

      挑战二:工业生产减速换挡,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14年以来,工业生产形势严峻,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8%,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4%,比2014年回落2.4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减速换挡态势明显,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同时,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企业利润降幅不断扩大。部分企业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与经营成本上升“多重挤压”下,盈利能力下降,亏损面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下降,前三季度累计下降6.3%,且降幅呈不断扩大趋势,降幅比2014年扩大4.1个百分点。

 

挑战三:房地产调整尚未到位,去库存压力大。自2014年楼市进入调整期以来,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跌明显,增长12.2%,比上年同期回落8.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1089.79亿元,增长14.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5.8%,增速比2014年回落6.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省房地产市场尚未调整到位。房地产企业去库存速度放缓,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地区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南昌作为省会城市,不断有新增人口流入和新兴业态的发展,“去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但新余、萍乡等城市房地产市场则陷入停滞状态。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且面临转型之际,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强化,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对投资还是消费增长贡献都不容忽视。

 

挑战四:“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素质较低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全省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幅度高于劳动人口,劳动人口赡养老人的负担在加重,社会各项付出将随之加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未富先老”的状况,给全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挑战。201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6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45%,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41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从人口增速看,2014年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4.1%和4.3%,均大大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省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全省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的问题突出。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仍是初中文化占主体,就业人口中,初中文化所占比重达51.4%,其次是小学文化占26.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7%,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7.2%,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也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挑战五: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进入“新常态”后,我省经济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资源驱动的高速增长开始转向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时期。然而,目前我省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发育和成长还不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未形成。研发活动开展比例仍然较低,覆盖面小。2014年,全省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1.45%,与上年相比下降了0.29个百分点。从这个层面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百家企业中还有89家企业未开展研发活动,全省近9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差距较大。2014年,全省1032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中,研发经费投入在5千万元以上的仅为24家,5千万至1千万元的163家,其余都在1千万元以下。从投入强度看,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146家,3%以上的142家,1%到3%之间的305家。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普遍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8%的企业具有竞争力。

四、迎风破浪,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布局和对接合作空间,共享“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先后部署实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为各省市加快发展,扩大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在政策研究和对接战略上走在其他省前列,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到位,投资环境趋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扬长避短,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江西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牢牢把握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江西区位、岸线优势,加快南昌大都市区建设,积极谋划昌江-赣江-珠江水路疏通整治项目,长江江西段的航道疏浚项目,鄱阳湖综合治理和航道疏通项目;加快建设赣深高铁、合九高铁项目;实施九江港提升工程;谋划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谋划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和现代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南昌航空城,谋划以无人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产业项目。主动争资引策,加快构建开放通道,完善基础设施,为江西赢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经济。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呈现出“高级化”趋势,健康、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物流、旅游、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蔚然成势。传统产业格局正被加快打破,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尽管新经济在规模上短期内难以替代传统产业,但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的高速发展态势和强大的渗透力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从某种意义看,用新一轮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创建的产业新优势将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新动力之一。着力培育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三)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驱动能力建设

 

加大政府研发创新投入。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创新各项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风险补助等措施,强化对企业创新成果应用的扶持。加大政府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基金,根据企业实际投入的数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奖励。积极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投资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合作实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孵化模式,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着力扩大内需,凝聚稳增长的内生动力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发展。一是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投资总量,引导投资结构转变,增强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二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国家着力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注重以新型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为引领来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扩大信息、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等消费优势,大力培育养老、教育、住房、绿色等新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城乡消费升级。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课题主持人:曹青云

 

课题组成员:张家玉  朱志强  兰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