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需要理性旁观

22.08.2014  11:58

近日,一些论坛的网帖把江西一位女市委书记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帖文中,网民将女书记的“照片”进行比对,指出她穿过的衣服不尽相同,佩戴过的手表、手镯、项链、胸花、戒指等也各有样款,并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网帖后附上大量照片佐证,暗示女书记有奢华、贪腐之嫌。

随之而来的如潮议论,正中发帖者的下怀。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当下反腐形势渐趋深入,民众对于反腐有期盼;二是在“表叔”、“房姐”等舆论热点的铺垫下,任何关于奢华之嫌的物件,都可能成为网民揣摩、抨击的目标;三,当事人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身份特殊,稍有风吹草动,便能成为网民悠悠众口中的“贪官”。

然而,稍作分析,网民群论汹汹的背后逻辑,却让人不寒而栗。长久以来,人们谈起官员衣着、佩戴之物,兴趣尤盛。稍有鲜艳,便灼人眼。这也日渐成为“网络反腐”中的一个误区:人们一提到官员穿着话题,就好似“天下乌鸦一般黑”,是官便贪、无权不腐,这也导致了一些极端反腐现象的发生。

诚然,从官员穿戴辨别是否清廉,虽有可取之处,但也容易“一刀切”。此前,就有人担心,“网上对领导干部妆饰的穷追不舍,有娱乐化成分,甚至涉嫌网络暴力,作为非常规反腐渠道,还容易误伤好人。”身为女性的地方主官,打扮打扮、戴点首饰,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看,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没有哪条规定要求女性官员不能戴手表和首饰。笔者认为,官员也有他们的合法收入,我们又怎能武断地为“美丽”盖上一顶贪腐的帽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激起无端群愤,不仅可鄙,而且触及法律的底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诉求交互,个人价值观不一,相对虚拟的空间让许多人成为道德感优越的“卫道士”。在当下对腐败深恶痛绝的语境下,几幅简单的图片,就很容易将网民“点燃”,还没来得及分清真假,还没来得及顾及后果,就被所谓的“有图有真相”和激愤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倘若被举报者真的涉及腐败问题,自有纪委调查,如果属实,组织定会严惩不贷。而当你被所谓“是书记还是富婆”之类煽动性的网络话语所激怒时,应当警惕是否被人在操控利用;克制一下自己激愤的心情,你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要让网络反腐更为有效、事实边界更为清晰,需要更多的是理性,是客观。(文/荷干)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