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想法 法院想办法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吉水县人民法院(下称吉水法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其中以领导包案的形式化解“骨头案”100余件,电话回访3000余人次,登门走访2500余人次。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变化,换来的是连续两年受理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连续20个月的涉法信访的零增长、服判息诉率99%以上。
群众有想法,法院想办法。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吉水法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个扎实脚印。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吉水当地采访时发现,吉水法院立足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切实改进司法作风,把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对准群众反映强烈的诉争难题,该院法官努力用热心、耐心、细心、诚心换来了百姓的顺心、安心和舒心。
抓服务:便民举措心贴心
“按照电话咨询时法官给出的提示,我把材料交给法院,不到5分钟就立案了,真是太快了!”一名前往法院打官司的王先生说。如今,当事人在吉水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简便的方式办妥诉讼事宜。诉讼服务中心成为了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平台,通过主动加强诉讼指导,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今天值班接访的副院长是王卫国,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反映。”这是日前记者在吉水法院采访时目睹的真实场景。当王卫国在现场了解到二十几名工人被欠薪的事情后,立即联系劳动监察大队,联合调解了该起劳资纠纷,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为向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该院还推出了院领导带班接访机制,法官约见、法官轮流值班进行判后答疑、接受投诉建议等,同时由司法局指派律师在法律援助台为当事人免费提供咨询服务。随着诉讼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该院正逐步实现司法服务的转型。
转作风:“大走访”心连心
“有困难找法官。”这是吉水法院76名干警在走访中向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时的一致承诺。一张小小的便民联系卡,上面记载着当地法官的名字、职务、联系方式。便民联系卡虽小,其发挥的功效却不可小觑。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当事人刘某通过便民联系卡找到了该院的刘法官,希望刘法官能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向其丈夫王某做调解工作。刘法官通过电话约谈、当面调解的方式,快速有效地将案件“挡”在法院门外,实现了当事人“无诉累、零成本”就维持了家庭的和睦。
在吉水法院,司法理念的新变化,带来了司法作风的大转变。该院广大法官纷纷自觉践行“变群众走为法官走”的“大走访”活动。现如今,“上访少了、下访多了”,“坐堂审案少了、巡回办案多了”,“上门咨询少了、下乡送法多了”,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让法律显得更有温度,不再冷冰冰。“要带着感情去办案,只有对老百姓的感情亲了、近了,才会有更加迫切的责任感,才会与老百姓心连心,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该院院长王云厚如是说。
提质效:不打官司照样解决问题
2013年,老郑因为土地流转款与当地乡邻闹翻了。此事闹到当地诉调联动中心后,该中心立即启动诉调联动工作机制,召集由法治协理员(法官担任)、水南镇政府、邱陂村委会法官协理员、村小组代表、老郑参加的调解会议,法官指导乡镇及基层组织人民调解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法官协理员也积极发挥作用。一轮又一轮的讲情讲理讲法,当事人老郑终于与村民小组签订了调解协议,同意将6亩多耕地交回村里,村里给予老郑一家土地流转补偿款2.5万元。
“没想到不打官司,照样能解决问题。”老郑与当地村民达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协议后,由衷地感慨道。
“基层法院与百姓距离最近,最能倾听到民生的疾苦,最能了解到群众的诉求。法院应该适应时代要求,以司法之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切实提高案件审判质效。吉水的‘双协理’机制,深入推进诉讼与非诉讼衔接,实现审判工作与多元解纷机制有效对接。法院只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建立起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桥梁,赢得广大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王云厚如此评价“双协理机制”带来社会效果! (记者 钟金平)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