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用工调查:普工依旧紧缺 珠三角上演抢人大战
只要有人经过,招聘人员就赶紧吆喝,希望有人来应聘。记者 黄珏 摄
羊年春节刚过,珠三角各地就上演“抢人大战”。在珠三角工业园区、劳务市场等地,“急需大量普工”、“技术工人大招聘”等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很多企业将招工阵地前移,到火车站、汽车站、劳务介绍所等一线“抢人”。有关调研统计显示,节前共有1027万在粤务工人员返乡,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而预计节后返粤比例约为92%,加上少数外省新入粤劳动力,预计节后入粤总人数达970万左右,返乡比回来的略多。
有关学者的研究指出,2004年初以来,珠三角“用工荒”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工缺口大,企业面对的“用工荒”实际是“民工荒”。常年性缺工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住宿餐饮和建筑装饰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16-59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减少了371万人,降幅超过了2013年,这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连续第三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0年,珠三角56.05%的镇域人口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而且26.75%的地区出现负增长,仅17.21%的地区人口有增长,且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
珠三角的现实要更为复杂:一边是民工荒,一边是就业难。具体表现是,劳动力市场,在数量上可能是匹配的,但结构上并不匹配,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求职者的能力,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创造出的岗位,不相匹配,出现结构性就业难。
值得注意的显著变化还有,作为珠三角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近年来正在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强、利益诉求多元化及市民化意愿较强,择业观念已迥异于第一代农民工,这也直接或间接的加剧“用工荒”。
分析认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城镇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破解近年来珠三角越演越烈的“民工荒”悖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谌新民也告诉记者,新型城镇化是珠三角地区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最核心问题是流动人口市民化及成本分担机制。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