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茜湄:菜市场里处处有统计

21.01.2015  12:12

  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柴米油盐都离不开统计,因为是一日三餐都得操心的家庭妇女,所以去菜市场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在我这个基层统计人看来,菜市场里纯朴又狡诈的卖菜人和他(她)码得方方正正的菜、精明又糊涂的买菜人和他口袋里叠得整整齐齐的钱都是统计的一部分。我们这些买菜人是卖菜人的统计指标,卖菜人亦是买菜人的研究对象。

 

  卖菜人通过大量长期观察法,把我们这些买菜人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个体:或为精明与不精明型,好说话的与不好说型、或是喜欢讨价还价型占便宜型、或是完全不问价不擅言词型等等,这就是我们统计学中常说的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既大量性和同质性。但人和人即使是男女也会产生不同的个体的差异,男人中有特别精明的、女人中亦有大大咧咧的女汉子,所以狡诈的卖菜人又会对不同的人施用不同的手法招呼,目的是希望每个来者都能满意。这也符合统计总体的特征之一变异性。

 

  卖菜人在对待熟客时会加倍殷勤,多送一把葱,一把米椒,这都是他们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留住回头客才是卖菜的硬道理。卖菜人书读得不多,但个个都是算帐高手,在我们为了一斤半青菜、三斤三两萝卜、六两辣椒努力进行心算时,他们已飞快报出总数,有时还会豪爽地把你总价的尾数一角邴角的给抹去,让我们这些算得头昏脑涨的买家不禁心头窃喜。卖菜的人都是一心几用的高手,在招呼我们的同时,眼神和嘴还在不停地招呼每一个经过他(她)菜摊狐疑不决的人,“来了,来了,便宜给你!”有时,他(她)为了拉拢买菜的人,努力试图把新人变成熟客,偶尔还会用低低的声音告诉买者,“我的菜比对面的人好,每棵菜都是自己亲自挑选的,不像对面是随便弄来的”,或是“我的菜是真得好(洽)吃,是自家种的没有施化肥的,(洽)吃过人都说好,保你明天还会来!”之类动听的语言打动买者。卖菜人还通过观察总结出了如何分类招呼买者,比如我这类看上去像老师像有工作的中年妇女,他们会贯以“美女”,“妹仂”之类的雅称,说话尽量和气,眼中脸上都堆着笑意,他们知道这类称呼会让我们这正在变老又不愿承认变老的中年妇女们很是受用。而那些不太讲究穿着,看上去像家庭妇女的女人他们就随意多了,通常会用本地通用的称呼“妈妈子,买菜洽(吃)不仂!”亲切自然的开头,讨价还价的对方也轻松的很。

 

  大部分如我这样的买菜人一进入菜市场,就开始用眼睛和脑子进行筛选,今天该买什么菜,在哪家买更合算些,看,那个肉铺大叔已对我微笑了!那个卖豆腐的小个子正用期待的眼神远远的望着我,那个蹲在地上只知道抽烟不知道招揽生意的老农估计要吃亏些。像我这样在菜场进出无数次的小市民,经过长期的抽样调查早就得出了一张属于自己统计图表,哪一家的卖菜人更小气,哪一家的肉铺的肉给得看上去更多些,哪一家的卖鱼的会短斤少两,更重要的是我是哪一家菜铺的常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他多送一把葱和一把米椒,或者再多要些旱芹,嘿嘿,今天那不是又占了不少便宜吗。

 

  我常是中午下班时买菜,此时许多卖菜的人已开始清算一上午的账,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个卖鱼的又开始发牢骚“早上两三点就起来弄鱼,夫妻俩才赚了不到两百,这样下去打打平均,一个月下来那就亏大了,还不如去工地当小工赚钱多!”一个菜摊的妇女一边整理着一把卷边的零钱一边自言自语道:“青菜涨了别的菜跟着涨,好多菜没卖动,明天该进什么菜?”我而在想,孩子太挑嘴了,今天买了这些菜,明天该怎么换口味呢?我和他们都在不知不觉用统计安排着自己的生计!

 

 

  (作者单位:乐平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