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汹涌来袭!“断崖式”降温后要谨防五类疾病
人民网南京12月2日电 既本周“断崖式”降温后,冷空气继续步步逼近,寒潮汹涌来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多科专家提醒大家,寒冷天气谨防五类疾病。
呼吸内科:感冒、哮喘、慢阻肺开始发威
呼吸内科朱晓莉主任医师: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或者像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地的人很容易感冒。冷空气刺激后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影响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建议: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消化内科:一夜寒冬,老胃病容易发作
消化科陆枫林主任医师说,天气转凉的时候就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的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建议:胃病患者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也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些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
心内科:天冷了,心脏很“受伤”
“这几天降温后,冠心病、心梗等病人明显增多。”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汤成春介绍说,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寒冷天气。初冬气温变化大,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天气转冷,户外活动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这是秋冬季节引发心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冬季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建议:冬季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神经内科:冬季,脑梗“说来了就来了”
“我昨天一天门诊就收治了3、4个中风的病人,有个病人过来,血压飙升到200mmHg,一侧腿只能缓缓移动,同时手也握不住东西了。”中大医院神经内科郭怡菁副主任医师介绍说。
冬季是脑梗的高发季节,特别是许多老人是晚上上厕所或者是早上一起来就发生中风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在晚上睡眠时,人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这也是中风高发于这个时段重要原因。
建议: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眩晕伴呕吐等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中风急救分秒必争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求救、早溶栓。
骨科:天冷了骨折多 谨慎行动勤补钙
中大医院骨外科主任王宸教授说,冬天气温低,人的血管收缩,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对关节的保护力度减弱,运动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寒冷刺激下,还有诱发腰痛、肌肉痉挛等。另外,为了防寒保暖,冬季人们通常穿得比较臃肿,动作灵活性、身体协调性都受到影响,而且冬季人体骨骼僵硬脆弱,很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
建议:特别是老年人,在寒冷的天气里尽量减少出行,出行时最好是有人陪伴或者辅助拐棍等等,不要穿易滑的塑料底鞋。在室外锻炼时,要尽量避开结冰的路面,室内运动也要充分进行准备活动,伸展肢体,进行“预热”。另外,老年人骨质疏松,平时要加强营养,注意饮食搭配,多摄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多补充钙质,增强骨质坚韧度。
中医内科:给身体保暖 要多补充能量
中医内科朱欣佚副主任医师:温度骤降,冬季外界温度较低时,我们的身体就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也就是要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天气冷的时候,可吃点羊肉和牛肉,它们都是寒冬补益的佳品,能散寒暖胃。但是,羊肉、牛肉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患有胃溃疡、胃酸过多的病人,有胆囊炎、胆结石的人,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要尽量少吃。
消化功能好的人可以吃些糯米食物,糯米消化慢,耐饥,还有一定的温补脾胃作用;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可以喝些红糖水来迅速补充能量,糖水易于消化吸收,可在短时间内补充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不能喝。
有基础疾病的人若是不能多吃肉也不能喝糖水的话,就要注意增加衣物。秋冬季节穿衣原则是以保暖舒适为宜,选择柔软、轻薄的衣服贴身穿,外面搭配一件蓬松的毛衣或羊毛衫来保暖,外套可以选择防风的冲锋衣等。裸露在外的头部、脖子、双手可以用帽子、围巾和手套来遮盖,以减少热量流失。(钱钰玲 刘敏 崔玉艳 许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