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收费时代来临 反垄断呼声再起
年底银行收费调整消息一波又一波来袭,使得银行收费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首先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均已制定短信提醒费用收取标准,一个月2元钱短信服务费,消费者一度习惯了的短信提示“免费午餐”告一段落。
随后媒体报道央行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要开始发行带有芯片的金融IC卡。文章《银行卡“换芯”收费时代将至》指出:已经有部分银行宣布近期会对芯片卡办理实行收费,明年将有更多银行加入收费的队伍。如12月16日光大银行调整IC借记卡工本费收费标准;从2014年起,兴业银行将对IC借记卡开卡和换卡收取每张20元的工本费。
除了办卡收费以外,有的银行也将收费范围扩大至账户服务。招商银行广州分行表示,该行将从2014年4月1日对客户总资产折合低于5万元、或者客户全行总资产加上贷款余额小于20万元的“一卡通”金卡实施跨账户收费,账户管理费为10元/月。
除了上述收费项目外,“贵州市民71元存9年变51元,银行称收管理费所致”的消息经媒体曝光后成微博热议话题。
还有“2014年1月1日起,通过超级网银跨行转账可能就要缴纳手续费”的新闻也在微博上展开讨论了,消息指出央行拟于2014年1月1日起向接入系统的各银行收费,预计各银行也将因此终结超级网银跨行转账免费时代。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21日举行的某论坛上表示,现在中国没有真正的银行家,银行家都成了收费家。因为银行已变成了高速公路,把存款和贷款两头堵上,钱只要从银行一经过,银行就坐地收费。所以这几年办银行的越来越多,稳赚不赔啊!他开玩笑说,按照这种模式,即使让银行的行长们回家睡觉,把一只小狗放在行长的座椅上坐着,银行照样赚钱。
在12月23日的腾讯今日话题栏目中,网友对“你认为现在中国的银行卡收费合理吗?”做了投票,截至10点整,有8976位网友认为“合理”占比7%,有104280位网友认为“不合理”占比93%。而媒体对此系列事件也抱有极高的报道热情。
此轮收费成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银行服务项目“免费变收费”并不新鲜。《经济参考报》文章《银行收费“没商量”消费者只得“被动接受”》中指出:银监会曾对刷卡手续费等开展过专项整治,并规定银行收费价目必须同时在官网和网点公示,一系列措施看似声势浩大,但大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意味,银行定价权也因为公示环节而披上了“公布即合理”的外衣。从短信通知服务费,到IC借记卡费、账户管理费,在消费者“这也要收费?”的质疑声中,银行的“免费午餐”步入了尾声。
尽管这么多年来,银行卡的收费项目就一直是增多的趋势。不过今年这个势头尤其明显。年底的这轮银行资费调整和整个经济大环境和大政策有关,是为了满足银行自身的需求。2013年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各大银行的赚钱主力是靠利息差。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来自民营银行和海外银行的冲击,都对银行的市场把控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挑战,存贷利息差利润不断收窄。银行依靠吃利差“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中间业务是一个不错的业绩突破口,因此不少银行都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不约而同的收费项目正印证了这一点。
文章《上千亿银行卡费怎能如此好赚》做了如下总结:既然如此,银行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就在喊着要学外国的银行那样增加“中间收入”。把免费的变成收费的,把收1块的变成收2块的。如果说,以前的乱收费还是垄断的傲慢的话,那么,现在的银行卡费已经是一个经营路线和方针问题。
如果看看在国内已上市的各大银行年报就知道2013年银行卡业务涨幅吓人,前三季度规模就在千亿以上。年报中有一项叫作“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卡费包含其中。普华永道每个季度都会对十大上市银行做业绩分析。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这一项收入加起来有4118.3亿元,同比增长了25.67%。
《证券日报》文章《股份制银行手续费疯涨银行卡、理财业务占大头》中就指出:这个千亿显然远远没有挖够银行卡收入的“潜力”。央行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9.66亿张。如果以每月2元的短信提醒费来计算,如果每张卡都要收短信费,每年仅这项就有951.84亿元,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信用卡的年费、利息收入、转账、小额账户管理等等费用足以支撑疯涨的中间业务。
反银行垄断呼声再起
对于银行这一轮“乱收费”抬头,财经评论员@孙天宏:有些银行项目过去不收费,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培育市场和扩大客户,实际上银行为此垫付了业务成本。客户市场打开之后再收费倒也符合商业策略的惯例。以金融IC卡为例,其制卡成本是磁条卡的数倍,再加上宣传推广费用、设备改造费用,银行确实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银行收费倒也无可厚非。
但也有消费者不认同评价这种行为是:“先养猪后吃肉”,免费揽客再收费宰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收费有其合理性。但有些也存在争议,比如小额账户管理费。价格管理部门可以对银行收费进行监督,而银行则需要在收费后向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感到“物有所值”,心甘情愿付费。而客户服务也是银行与目前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免费服务相竞争的有力武器。
但网友对银行收费与服务做出了“神总结”:“银行收费时说:这符合国际惯例!服务时却说:要考虑中国国情!”
银行费用说收就收的底气到底在哪呢?在今年两会期间史玉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曾建议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取消70个面向消费者的收费项目,但董文标表示取消收费项目会让民生银行的存款以千亿为单位地增加,但其他的银行会来找他算账的,他不敢干。没有一家银行能成为银行业的鲶鱼。
就在四大银行短信提醒收费的11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央视财经评论》栏目就对此话题做了分析,栏目特约评论员林耘表示:银行收费已经成为潮流,老百姓并没有议价能力。直指银行业的垄断现状(虽然银行比石油、化工、通讯要好一点)。
文章《银行收费越来越多依仗的还是垄断》中指出:尽管从理论上说,银行收费并无统一标准,消费者可转向那些收费少或不消费的银行。但现实总是令人悲哀的,当人产生这种念头时就会发现,他们的工资卡、基金卡、退休金卡通常是单位或有关部门指定某家银行统一办理的,从一开始就与某家银行捆绑在一起,对于个人客户而言,其选择的余地微乎其微。在国内银行业竞争不充分和服务残缺的情况下,一窝蜂争着抢着收费的唯一底气就是垄断。
时评人@乔志峰:毋庸讳言,中国银行业现在存在的制度性漏洞不少,过多过滥的收费制度、不能兼顾客户利益的服务条款等表现尤其突出,很多条款都是在规避自己的责任,无视客户的安全和方便。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垄断性的强势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需要持续推进,打破垄断才是医治垄断行业痼疾的良药——客户有了“拿脚投票”的权利和机会,就能倒逼相关行业参与竞争、完善制度,让“为客户做好服务”成为他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的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来讲,竞争可能还不是那么充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新金融观察报》的文章《银行收费知多少》就表示:在现阶段而言,话语权还是掌握在银行的手里。
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莫开伟在文章《银行收费潮缘何又起》认为:如果银行这种收费行为得不到有效抑制,银行服务就会激发新一轮社会不满。他建议:针对银行服务项目收费的回潮,银监当局、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无动于衷,应想方设法构筑金融消费秩序。应对银行宣布增加的收费项目进行审核,看是否符合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其中不符合政策规定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对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利用竞争机制倒逼银行在收费定价上更加审慎。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