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粗鄙化”普遍流行

21.09.2015  21:05

  20日,有几则新闻让人想到了粗鄙化,这些新闻涉及不同主体、不同群体,但共同特征是粗鄙化。一则是,福建14岁女生遭女同学围殴扒衣,围观者嬉笑起哄,但无人上前制止;一则是,公交车上,女子一人占两座并推倒老人,男乘客气愤不过连抽其耳光。这两则新闻有共同的新闻看点,如女性、如暴力、如道德,但更明显的特征是,两则新闻人物所传递出的粗鄙化状态——对自己行为的粗俗、低俗没有丝毫的廉耻之心,反而把它当成彰显个性,维护自我的正当手段。而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在如今的社会非常普遍。

  一个社会难免有粗鄙事情的存在和发生。但正常的状态是,粗鄙化只能隐藏在人们内心,并不会在社会中真实呈现出来;外在的道德压力和制度约束,会让人们放弃粗鄙化的冲动,即使人们在内心作出了粗鄙化的表达。有学者曾经将这种自我约束称之为伪善,但即便如此,从文明的角度看,压制尤其是自觉压制粗鄙化的意识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如果人们都养成了压制粗鄙化的自觉,那么粗鄙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更不会成为一种真实的文化。因为,粗鄙化可能只是一种无法表现出来的想法。

  亦或者,粗鄙化虽然在一些领域发生,但是没有人会把这种粗鄙当成主流,更不会将其公开传播到公共领域,这种冒犯社会文明和道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粗鄙化的表现。也就是说,在粗鄙者自己眼中,他们其实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粗鄙的,所以,不敢将之显化,不敢将之公开化。这是粗鄙者对粗鄙行为的自我评价,对社会道德的消极遵守。因此,正常的状态是,粗鄙之人时常存在,粗鄙之事时常发生,但他们从来都只能遮遮掩掩,无法成为主流,更不会自取其辱,主动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可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却存在着粗鄙化普遍与流行的倾向。一方面,粗鄙化在各个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粗鄙化不仅在那些少不懂事的学生身上存在,他们还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以他们缺少教育而归纳原因;粗鄙化在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成功群体习惯以粗鄙的言行表达自己的优越感,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些成功群体就包括公务员。很多公务员的言行出乎公众意料的低俗和粗鄙,人们把这些夸张的言语称之为“雷语”。当官员“雷语”和匪夷所思的行为不断挑衅着人们的承受底线和认知标准时,官员的形象自然也在变化。这种新的变化,沉淀为公众关于官员的新的刻板成见。

  另一方面,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人们不对粗鄙行为嗤之以鼻,反而觉得粗鄙是能力的表现和成功的基础。这与人们的经验认知有关,人们无奈地发现,粗鄙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获得成功者更习惯于表现出粗鄙化。这与社会发展的逆淘汰有关,当规则让位给潜规则,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的就可能不是优秀者而是粗鄙者,他们比优秀者更懂得如何利用规则,如何暗箱操作,结果,粗鄙者在适者生存的信条中打败,并藐视优秀者与规则。当人们发现粗鄙者更容易成功时,自然会附带着改变对粗鄙的看法,甚至可能得出粗鄙是成功标签的结论。这种庸俗的成功学,实际上是在鼓吹粗鄙的价值。

  当粗鄙化普遍和流行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也不懂羞耻,以为粗鄙是自己的个性和过人的能力,甚至还要用视频将自己的粗鄙行为记录下来,广而告之,以显示粗鄙的力量,粗鄙者的成功。这种对粗鄙的推崇和对制度与价值的藐视,必然对社会正常制度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难免让所有人成为粗鄙的潜在受害者。对于这一点,社会必须警惕:想一想粗鄙化为何会流行成为一种文化,想一想粗鄙化的内在成因是什么?当一个社会粗鄙流行时,这个社会的文明就会被粗鄙无情地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