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学生变成黑中介的“提款机”
又是黑中介!又是大学生打工被骗!每到暑期和毕业季,大学生陷入劳务纠纷、被中介欺诈的案例就层出不穷。武汉50多名大学生被中介机构忽悠来昌打工,不但收入没兑现,还被安排挤在一套民房内蜗居;我省3所高校1700余大学生暑期打工被黑中介“坑”了报名费、体检费,至今仍在艰难维权(见本报7月13日、15日报道)。这些报道读罢,让人感慨万分。
在这些案例中,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几乎成为非法中介眼中予取予求的“提款机”——他们先开出一个诱人的工作条件,等各种名目的中介费用一收到手,之前的承诺都成了谎言,白纸黑字的协议也变成废纸一张。而等你发现上当后要想退钱时,他要么玩失踪,要么耍无赖就是不给。
更让人感慨的是,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大学生的维权之路走得如此艰难。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明知暑期此类欺诈现象高发,往往事前并没有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事后又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姿态。为什么没有资质的黑中介敢一次次地公开忽悠,堂而皇之地爽约、赖账?显然,这与暑期工市场监管不力、欺诈行为违法成本低有莫大的关系。
既然存在大学生暑期用工市场,那么管理部门及高校就应主动作为,引导、鼓励相关机构为有需求的企业和大学生建立正规的用工平台,并对其进行审核、监管,从而让骗子无缝可钻。面对欺诈行为,更应该露头就打、标本兼治,而不能总是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要么把受害者推到成本更高的司法渠道,要么仅仅是要求中介退钱了事、下不为例。
一个大学生被骗走100元,钱不多看似小事。但这份短期的暑期工,很可能是这些年轻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而黑中介的欺骗行为无疑是当头一棒,蚕食着他们对社会的信任。从构建诚信社会的角度来说,为受骗的大学生们讨回公道,绝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期待着,今后大学生打暑期工“被黑”的新闻越来越少,而黑中介被绳之以法的新闻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