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演《三体》都有难度

05.05.2015  00:31

  电影版《三体》至今开了三四场发布会吧,公布制作方、导演,接着透露女主角张静初(饰演叶文洁)、男主角冯绍峰(饰演汪淼)等一小撮人。几乎每一回动静,都会招来争议和粉丝的怨念。大概意思是,这部中国迄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即将被一拨搞电影的玩死了。

  显然有读者不太认可这几位演员来出演《三体》——之前就有《三体》粉丝做出了把所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安排上国内外著名演员的“演员表”,那是粉丝心中的最佳阵容。从已公布的演员阵容来看,片方显然要考虑包括演员影响力、针对观众的年龄层次等方面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已公布演员属于“不新不老,不大不小”的状态,其中张静初、冯绍峰尚说得过去的,但让唐嫣来演女科学家申玉菲,就感觉气质不合适。何况这几位演员之前的演艺生涯多以电视剧为主,对大电影的表演把握也令人有些担心。

  那么,小说改编到电影,文字与影像之间,该怎样转换才能做到最好呢?

  1科幻奇幻电影演员,先学会对绿幕或道具说话

  先来说说演员。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观众奔着电影去时,往往会被阅读原著时的体验和激起的想象所限制,对电影版有先验的期待和判断。可是文字构成的小说,对角色的描写是模糊的,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而演员的相貌形体特征则是非常具体、确定的。

  当年拍《乱世佳人》时,片方在全美找郝思嘉的扮演者,几乎所有好莱坞当红女明星都去试镜,最终经过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首肯,才选中了费雯丽;当时所有的电影人都认为白瑞德一角非克拉克·盖博莫属。两人让全世界书迷认可,其关键就在于演员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都与角色非常吻合——特别是费雯丽所具有“猫一样”的气质。

  有时候,电影甚至可以不追求演员与原作的外在相似,把内在气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比如现在正在开拍的《乔布斯传》,饰演乔布斯的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他显然远不如阿什顿·库彻演过的《乔布斯》更形似,但从演技来说,法斯宾德恐怕会超越上一部乔布斯传记片,让观众更认同他塑造的形象。

  《三体》中的角色,例如章北海、程心、大史等,找现在国内的演员来演其实都有很大难度。倒不是说国内没有好的演员,而是三体的环境太特殊,国内演员缺乏在科幻电影中表演的经验,不知道他们能否把以前的经验转化到三体电影中去——看看卷福是怎样在《霍比特人》中饰演史矛革巨龙的,你就知道在科幻奇幻电影中,表演形式往往和普通剧情片完全不同。至少,你要习惯没人跟你对戏,就对着绿幕或者几个奇怪的道具来拍对手戏的情况。

  2“还原小说”或“把文字影像化”不是电影改编主要目的

  电影改编小说,看似是用电影来诠释原著小说,其实应该把它看做一次全新的创作。电影从来不是以“还原小说”或者“把文字影像化”作为其拍摄目的的——至少不会是主要目的。

  很多小说的粉丝都希望电影还原他们看作品时唤起的全部情境体验,把脑海中由文字引起的梦境全须全尾地展现出来。非常遗憾,这在如今还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试想,2个小时的影像,怎么可能还原长篇小说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阅读体验呢?

  尊重原著绝不意味着要对原著亦步亦趋。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有几部其实相当“尊重原著”,但反响却不甚好:比如根据海因莱因的名作改编的《傀儡主人》,根据菲利普·迪克小说改编的《异形终结》(Screamers)和同样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冒名顶替》(Impostor)等。

  近期还有一部根据海茵莱茵的科幻小说《你们这些还魂尸》改编的电影《前目的地》,也是相当忠实原著。没读过小说的观众,可能会被其故事所吸引,但了解这个故事的读者看来,影片显得缺乏闪光点,如同直接用小说做了剧本。说实话,这几部科幻片拍得都不差,问题就在于整部电影缺乏灵性和创造,让看过小说的读者没有任何惊喜。这样的改编对没看过小说的观众而言,恐怕也不会有非常惊艳的感觉——它们都被原作限制住了。

  卡尔维诺曾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看时,都和第一次一样,令我们发现新意。”这才是改编的灵魂所在: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重新展现作品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改编得非常成功!

  电影《银翼杀手》和菲利普·迪克原作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有很大不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婚姻构成了其沉闷、卑微的生活,但同时也给了他一线希望。男主人公一直渴望获得一只真正的动物,而不是外表逼真的“电子羊”——某种程度上“电子羊”正是男主角的自我写照:逼真但毫无实际价值;只是某种东西的仿制片;带着一种一去不回的伤感和失落。影片去掉了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婚姻生活部分,大量增加了复制人的情节,还特别为主人公安排了瑞秋这个复制人伴侣角色。而电影中取代电子羊的,是主人公梦境里的独角兽:如果说电子羊是卑微生活的映射,那么独角兽则是主人公人性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指代!

  电影和小说在这里殊途同归地把主题表现出来:何为人?何为人性?仿生人/复制人也有灵魂吗?

  小说的写法是阴冷、平淡、写实的,电影则更为风格化,通过大量夜景和写意式的画面来描绘混乱而又高科技的未来世界:工业化城市中日夜不停从烟囱中喷涌的火焰,广告上无处不在的日本色情文化,永远在淅淅沥沥下雨的街道,各种奇装异服的人流……无论从思想把握还是内在气质上,《银翼杀手》对原作小说的呈现都极其到位,但它走得更远,不但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气质,更超越了小说本身的主题深度——导演雷德利透露过,他设定的男主角戴克自己就是一个复制人!由此,整部影片的涵义就更为深化了。

  好的电影改编,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换成现在通俗的说法即:要充分拍出具有小说特征的一面,但又不被原著所囿。

  翻拍起小说来,大师级的导演和普通导演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此。恐怖片《闪灵》就是个有趣的范例:原作者史蒂芬·金对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翻拍感到不满意,于是自己当起制片人亲自上阵搞了个三集的迷你剧,结果反响不佳。这个“卓别林在卓别林模仿秀中失利”的故事告诉我们,小说改编电影不见得原汁原味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