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高温险”,商家盈利的噱头
“中秋节赏月险”、“光棍节脱光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个又一个另类的保险产品出现在网络销售渠道。如今,炎热的高温季节一步步临近,又有保险公司推出了“高温险”。(5月26日 东南网)
随着近年来咨讯越来越发达,大数据在国家经济发展、军事领域、民生服务等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商家的经营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源和商机。
此次保险公司推出“高温险”,无疑也是依托大数据下的一次商业噱头。
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递增,百姓对于所处城市气温的热可以说是最有感受的,而如今商家推出的“高温险”,似乎让百姓终于看到了一个包赚不赔的保险项目,好似炎炎夏日里的一根冰棍儿。
果真如此?
此次推出高温险的众安保险公司,规定从今年6月21日起到8月23日期间,如果被保险人所在城市出现37℃高温日的天数超过合同约定的免赔天数之后,每出现一个37℃高温日,保险人可以按照每份每天5元给付保险金,每份累计不超过100元,每个被保险人最多投保99份,理赔标准以在中央气象台公布的被保险人所在城市参照观测站于次日发布的上一日实况气象数据为准。
每个城市高温险不同的免赔天数,其中重庆以28天的免赔天数位居第一,福州以23天位居第三,厦门的免赔天数为2天,哈尔滨、长春等的免赔天数都为零。
商家的机密就在于推出“高温险”的这个时限和免赔天数。
随着记者的调查深入,发现2011年-2013年的6月21日-8月23日期间,厦门的天气最高温度并没有超过37℃,最高温度为去年7月12日的36℃。
这就意味着,按往年气温数据的分析,厦门市民即使购买再多的“高温险”也只不过是赔本的买卖。
当然,今年出现个天气异常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概率非常小,在“高温险”这场博弈中,商家获利的机率远远大于购买者。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白吃的午餐,可以看出此次商家推出“高温险”背后是有大数据做支撑的,商家以争取最大利益化为目的,又岂会无缘无故做赔本的买卖?
所以,“高温险”的推出,只不过是大数据时代商家盈利的又一个噱头,撇开商家万分之一的赔本概率不说,光是这个险种,亦为商家赚足了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