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三大王者PK:桑阿对决经典 费纳争斗精彩
[ 摘要 ]在网球世界,如果没有那些联手奉献的经典比赛,伟大球员之间的交情又从何而来且值得被大家念叨或传颂呢?所谓英雄惜英雄,不打不相识!
网坛三对英雄对决
不管版权和出处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曾被认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特色版本。但体育比赛又被人们喻为“和平时期的战争”,尤其是职业体育,其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确实不亚于“战争”。网球就是这样一项职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虽然比赛双方身体不接触,但由于高强度的对抗,网球也被称为“隔网进行的拳击”。一场重大比赛的输赢,不仅会影响双方球员的心情,也会给他们各自的商业价值带来巨大提升或贬损。特别是在像“桑阿决”、“费纳决”或“德纳决”这样号称“Rivalry”的竞争关系中,奢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确实显得矫情,还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来的比较实际。
从球员的交往方式看,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那些联手奉献的经典比赛,伟大球员之间的交情又从何而来且值得被大家念叨或传颂呢?所谓英雄惜英雄,不打不相识嘛!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在性格上是两路人:桑普拉斯瞧不上阿加西的花哨做派,阿加西也觉得桑普拉斯沉闷无聊。但来到职业生涯后期,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的竞技价值。桑普拉斯说:“安德烈总能激发我的所有潜能,他将我的网球带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阿加西则说:“皮特是目前男子网坛唯一即使我100%发挥出水准仍没有把握战而胜之的对手。”
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今年的伦敦总决赛后,德约科维奇( 微博 )在谈到“德纳决”的时候说道:“我们总是互相将对方逼到极限,造就出一个更强的对手。我们让彼此更勤奋的训练并提高自我——尤其是在直接对战的时候。因为这永远都是巨大的挑战。”在“费纳决”最频繁、最激烈的那几年,费德勒是怎么看待纳达尔的呢?“纳达尔是个非常危险的对手,可是我喜欢这样的对手出现,当桑普拉斯、阿加西相继离开赛场的时候,我曾经有些失落,而纳达尔的神勇让我感到兴奋。”至于纳达尔,就不必引用他说过的话了,不管是费德勒还是德约科维奇,他每场比赛的每个对手都能激发西班牙斗士发挥出他身上的某一部分潜能。据贝克尔透露,德约之所以找他来当教练,也是由于纳达尔和穆雷的进步让塞尔维亚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这几位堪称伟大的球员都很好地理解并诠释了所谓竞争伙伴的含义:他们既是对手,更是朋友;他们对彼此的伤害,也是一种相爱;获胜能带来自信,失利能发现不足,不管输赢他们都能变得更好。实际上,无论是“桑阿决”、“费纳决”或者现在的“德纳决”,当事人双方都因为这样高频率的巅峰对抗而受益匪浅,帮助他们迅速拉开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从一种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所有的“Rivalry”其实都是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
在职业体育的环境下,即使从纯商业的角度看,“Rivalry”也会形成至少是阶段性的利益共同体。由于“桑阿决”的市场号召力太过强大,1996年美网组委会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抽签之前,把当时世界排名第九的阿加西破格提拔为6号种子,而把世界排名第3的卡费尔尼科夫直降为7号种子,只是为了避免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过早相遇,直接造成俄罗斯铁人愤而退赛。今年法网男单的种子排位也曾出现这样的争议,纳达尔由于休赛时间太长,排名只位于第5位,许多网坛名宿主张给纳达尔优惠政策,将卫冕冠军直接提升为头号种子,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德纳决”过早上演,杜绝“资源浪费”。但法网组委会坚决捍卫了种子排位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虽然“德纳决”提前到半决赛,但这场荡气回肠的五盘大战依然被视为本赛季最精彩、最刺激也最具代表性的比赛。
即使商业力量还不能直接给比赛进程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论赞助商还是经纪公司,对于“XX决”这种颇具明星效应的“对手戏”也是乐见其成的。1995年美网男单决赛,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在首盘的盘点上,有过一次22回合的长拍较量。两人共同的赞助商——耐克公司据此创作了一部“打到地老天荒日月无光”的电视广告。才22回合,要是搁在“德纳决”里真是什么也算不了,这到底说明网球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马上就要开打的阿布扎比冠军赛,在2009年创立之初,也是打着“费纳决”的旗号来吸引球迷眼球的。但发展到这两年,“费纳决”已经过时,而“德纳决”则成为新的看点,于是,费德勒干脆连来都不来了。从这几年的表演赛阵容看,“费纳决”也已经让位于“德纳决”了。伦敦总决赛刚打完没多久,“德纳”又携手展开了一系列南美巡回表演赛,怪不得德约会调侃道:“我跟纳达尔碰面的频率,比见我妈还勤。”
桑阿决:不打不相识
风格对抗:★★★★★
一个是曾经的“史上最佳球员”以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位以发球上网打法夺取大满贯的球员,一个是开创强力网球风气之先的底线宗师;一个是绝顶的发球高手,一个是手眼配合能力绝佳的接发球超人;一个是沉静如水的球场胜负师,一个是天赋异禀的网坛浪子。无论从打法还是性格来说,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都体现出两极式的巨大反差。
在社交层面,桑阿二人大概连朋友都算不上,但正是因为贯穿了各自职业生涯的竞争关系并联手奉献了多场经典赛事,二人才有了惺惺相惜的英雄情结,并以两位一体的Rivalry形式存留于球迷的记忆当中。
观赏性:★★★★☆
正是由于打法的差异性,同时由于两人都来自美国——这个当时男子网坛的“超级大国”,“桑阿决”成为那个年代最具观赏性、话题性或者说大家最乐意看到的对抗。
由于阿加西有超前领先的接发球技术,所以他和桑普拉斯的比赛不会变成当时更多见的ACE球乱飞的“发球闷战”。那时球迷总是抱怨男子比赛回合太少、节奏单调,但“桑阿决”不会:桑普拉斯精确制导般的发球、妙到颠毫的截击和半截击、穿透力十足的“跑动正手”以及威猛无比的“灌篮式高压”;阿加西眼疾手快的接发球、神鬼莫测的穿越线路以及节奏明快的正反拍落地球,就好像一桌菜品极其丰富的网球大餐,充分满足了当时球迷的胃口。
竞争环境:★★★★☆
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出道时,正值伦德尔、麦肯罗、康纳斯、维兰德这批“80年代天王”的职业暮年,所以交集不大,但却使年岁稍大、成名更早的贝克尔和埃德博格很快就感到了威胁,也使本来有机会成为Rivalry的“德国金童”和“瑞典绅士”最终没能迎来完全属于他们二人的年代。
和桑阿同一时期的主要竞争对手还包括考瑞尔、张德培、穆斯特、拉夫特、伊万尼塞维奇、克拉吉塞克、布鲁格拉、马丁、施蒂希、科达等人,但在职业成就和交手记录(特别是大满贯赛事的交手频率上),他们和桑阿都有较大差距,只能成为二人领唱的和声伴奏。而一批75年前后出生的球员,包括卡费尔尼科夫、库尔滕、亨曼、莫亚、里奥斯、鲁塞德斯基等人则生不逢时,在桑阿以及费纳的前后压制下,沦为成就有限的“夹生一代”。
观众情结:★★★★
对绝大部分国内网球迷来说,当他们有机会能从电视上收看大满贯赛事的实况转播时,恰好赶上了桑阿决成为男子网坛主旋律的年代。从影像意义上说,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就是男子网球在中国的开拓者甚至是许多业余爱好者的“启蒙教练”。
阿加西1988年就曾到北京参加过表演赛,是最早来中国的网坛超级巨星,之后又参加过喜力公开赛和上海大师杯;而2002年上海首次承办大师杯,桑普拉斯在有资格参赛的情况下告退缺席成为许多中国球迷的最大遗憾,这个遗憾直到2010年的成都元老赛才得到部分弥补。只可惜,桑阿决从未能在中国的球场上演。2011年钻石球场开幕礼上,主办方邀请的最初名单也是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而不是萨芬。
1990年美网决赛:桑普拉斯胜(6-4/6-3/6-2)
这是两人第一次在大满贯赛事上相遇,就是决赛,预示着俩人的竞争注定不同凡响;这还是两人大满贯决赛的“处子秀”,当时桑普拉斯年方19,阿加西也刚过20,现在大家还能想象如此青春无敌的大满贯决赛阵容吗?
2001年美网1/4决赛:桑普拉斯胜(6-7/7-6/7-6/7-6)
这是一场没任何一个破发局的传世经典——四盘比赛全由残酷的抢七局决出。这不但显示出这场比赛的激烈程度,更验证了两人赛前准备充分且状态极佳,这是一场没太多低级错误的比赛,阿加西展现了他最好的底线水准,但仍无法抵御桑普拉斯137次无畏的上网。
2002年美网决赛:桑普拉斯胜(6-3/6-4/5-7/6-4)
这是桑普拉斯职业生涯的收官战,阿加西是最好的送行者——他在半决赛中解决掉卫冕冠军休伊特,使患“地中海综合症”体力不济的桑普拉斯不用两年在决赛面对跑不死的澳洲野兔——而是在法拉盛从没赢过自己的阿加西。此役后,桑普拉斯犹豫观望了整整一年,终于在2003年美网宣布退役。
德纳决:悬崖上决斗
风格对抗:★★★★
在打法上,德约和纳达尔基本是同一类型的球员:都是以底线抽球为主,精通攻防转换,技术全面,脚程飞快,运动能力超强,场上覆盖范围极大,体能充沛,意志顽强。随着两人交手次数的增加,了解程度不断加深,技术上互相取长补短,二人打法的相似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其中一人打法特点的总结,搁在另一人身上也越来越合适,就算持拍手的左右差异反而形成更强烈的镜像效果。非要说差异,那就是德约的反拍要比纳达尔好。但因为纳达尔是左手,所以这点好真要打起来也不那么明显。不过也正是由于打法上的相似性,“德纳决”才超乎单纯的技战术层面,成为比拼体能、智商、心理、精神、医疗康复乃至团队资源甚至民族性格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终极对抗”。
观赏性:★★★☆
跟球路和过程难以预测的“桑阿决”、“费纳决”比起来,“德纳决”更像是“悬崖上的决斗”,因为两人都没什么漏洞,所以武器的对抗会渐渐失去效用,最终变成徒手的“肉搏战”,其观赏性和代入感主要来自比赛双方在你死我活的绝境中对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求生技巧。它可能不是太好看,但却自有一股原始的能量使球迷满足进而疯狂。“德纳决”就是现在男子网坛的主食,而那些美味的珍馐只能诱人食欲却不能管饱。
竞争环境:★★★★☆
德约科维奇是在“费纳决”的夹击中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才成为竞争主角的。从2007年他在巡回赛中急速蹿升成为费纳之外的网坛“第三极”,到2011年狂飙突进以勇夺三大满贯并抢下世界第一宝座的方式确立自己在网坛的新坐标,塞尔维亚人经历了长达5年的历练和蜕变,但他并没有创立属于自己的年代,他必须接受和纳达尔轮流坐庄的局面。当纳达尔养伤时,还有穆雷。
2013年,有很多人阻止了“德纳决”在决赛中碰面,这里面包括德尔波特罗、季米特洛夫、伯蒂奇、伊斯内尔、费雷尔,但最终这样的戏码还是在蒙特卡罗、纽约、北京和伦敦上演了级别不同的四次。明年能够搅局的人只会更多。
观众情结:★★★☆
在纳达尔因为膝伤休赛的那七个多月里,只是因为德约和穆雷在美网和澳网( 微博 )连续两个大满贯会师决赛,人们马上就忘记了从2011年印第安维尔斯绵延到2012年法网,历时15个月,横跨硬地、红土和草地并纵贯了6个大师系列赛和全部四大满贯的连续10次“德纳决”的决赛,而急着宣称“德穆决”的时代居然不是“即将”竟是“已经”到来。这样忙不迭的转变和人们对“费纳决”的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德纳决”观赏性和吸引力的稍有欠奉,才看了一年多就看烦了?
2009年马德里大师赛半决赛:纳达尔胜(3-6/7-6/7-6)
除去2012年伦敦奥运会费德勒和德尔波特罗的半决赛(第三盘为长盘决胜),这场比赛4小时11分钟的时长依旧创下巡回赛中三盘两胜制下用时最长的纪录。德约曾经在第三盘的抢七局中握有三个赛点,但都被纳达尔一一救回并完成逆转。这场鏖战也为纳达尔在接下来的法网失利以及退赛温网( 微博 )埋下了伤痛的隐患。
2013年法网半决赛:纳达尔胜(6-4/3-6/6-1/6-7/9-7)
由于组委会不肯给纳达尔排名上的照顾,“德纳决”在半决赛上演,德约对法网的格外看重(完成全满贯)和纳达尔对法网的一贯看重(成为史无前例的法网八冠)使这场半决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提前进行的决赛”。从比分能看出赛事进程的跌宕起伏,其间还有许多意外球给大家普及了些不为人熟悉的网球规则,结果也预示了两人在本赛季的大致走势。
2012年澳网决赛:德约科维奇胜(5-7/6-4/6-2/6-7/7-5)
除了创下5小时53分的大满贯男单决赛用时纪录外,这场将底线强力网球发挥到极致的比赛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德纳二人在此役过后,都开始对自己的技战术打法和训练模式做出调整,这种变化很快也波及到整个网坛,大家意识到同质化和体能化的打法并非未来最好出路;ATP方面开始强化执行分与分之间不得超过25秒间歇的规定,大大压缩了比赛当中“死球时间”的水分,使比赛节奏更快更紧凑。事实证明,只要注意,德纳也是能跟上并适应这种变化的,他们仍是最好的球员。
费纳决:以上帝之名
风格对抗:★★★★★
虽然比赛形态不像“桑阿决”一个上网一个底线看起来那么泾渭分明,尽管后来的纳达尔在打法上摆脱了“一根筋”的局限,从“红土之王”逐步进阶为精通各种场地的“全能战士,但“费纳决”归根结底仍然是两种网球哲学的较量:追寻完美的胜利VS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这两种价值观的参照下——优雅VS暴力,右手VS左手,单反VS双反,绅士VS斗士,技术VS体能,草地后花园VS红土根据地,POLO衫VS海盗服,甚至奶牛VS蛮牛都只是表象和细节。当人们形容看费德勒打球就像看上帝在打球时,上帝本人不高兴了。纳达尔就是上帝给费德勒派来的对手,用以证明他终究只是一个凡人。
观赏性:★★★★★
实际上,任何有费德勒参与的比赛观赏性都不会太差。但由于纳达尔的介入,“费纳决”的观赏性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除了纳达尔的左撇子独特球路给比赛视觉效果带来的显著差异外;由于打法相克,费德勒在面对纳达尔时总要被迫做出一定的技战术调整,从而使“费纳决”有了某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而纳达尔遇强则强的性格特质使他在遭遇费德勒时总能打出更多匪夷所思的精彩回球。
也就是说每当两人相遇,会互相逼出更多的创造性回球和即兴发挥,这就是球迷之福了。当然,随着今年费德勒状态下滑,球迷对“费纳决”的期待值也在下降,更多的是沉湎在美好回忆当中了。
竞争环境:★★★★
不得不承认,在“费纳决”最为风光几乎成为男子网坛的唯一的金字招牌那几年,费德勒和纳达尔的竞技水平跟其他球员比不说是鹤立鸡群也确实要高出一筹。与“桑阿决”相比,“费纳决”出现在半决赛和决赛的比例大大增加:34次“桑阿决”中有13次不是半决赛或决赛,而“费纳决”只有5次,这固然与阿加西职业生涯起伏较大有关,但与费纳同期的球员未能提供足够强度的对抗也是事实。费纳分别拥有各自名下的“十连败俱乐部成员”,费德勒有15人(冈萨雷斯、尤兹尼、罗迪克、休伊特、达维登科、基弗、涅米宁、索德林、费雷尔、柳比西奇、罗布雷多、F·洛佩兹、马里塞、瓦林卡、塞皮),纳达尔也有6人(沃达斯科、马休、加斯奎特、瓦林卡、阿尔玛格罗、伯蒂奇),基本都是同代球员中的优秀者,其中不乏具备夺取大满贯潜力的选手,有些甚至就是大满贯得主,如此“惨烈”却不够“激烈”的竞争状况在“桑阿决”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观众情结:★★★★☆
2013赛季,“费纳决”虽然上演了四次,但随着费德勒的状态下滑,再加上各自排名的变动,“费纳决”的比赛轮次和对抗质量都在下降,费德勒连输四阵的结果也使“费纳决”的悬念感和球迷的期待值不断走低,这块男子网坛曾经的金字招牌现在更多的只是带给大家美好的回忆。当然,两位当事人都还没有退役,“费纳决”会不会有新的剧情谁也说不好,这两人都已经不止一次向世人证实他们突破旧戏路、展示全新演技的能力。
2006年罗马大师赛决赛:纳达尔胜(6-7/7-6/6-4/2-6/7-6)
这场比赛不但是最后一场五盘三胜制的红土大师赛,也是最后一场真正打满五盘的大师系列赛决赛,还是费德勒唯一一次在红土上能把纳达尔逼至五盘的比赛,瑞士人还拿到两个赛点。这场鏖战后正是由于费纳双双退出接下来汉堡大师赛的举动,促使ATP下决心对大师赛决赛的赛制强行“瘦身”。
2009年澳网决赛:纳达尔胜(7-5/3-6/7-6/3-6/6-2)
这是费纳唯一一次在硬地大满贯决赛中相遇,也是“费纳决”到目前为止最后一场五盘大战。纳达尔的第一个硬地大满贯头衔正是来自这场胜利,这标志他的领地从红土、草场开始向硬地扩张。费德勒在颁奖仪式上的失声痛哭更让球迷见识到球员真情流露的另一面。
2008年温网决赛(6-4/6-4/6-7/6-7/9-7)
这不但是“费纳决”中最经典的战役,也是公认的网球史上最精彩的比赛。经历了2006和2007连续两年的决赛失利,纳达尔终于完成对费德勒温网草地霸权的颠覆。这是温网加盖屋顶前的最后一场男单决赛:288分钟的时长,挽救赛点的惊险桥段,两次因雨中断的意外,战至天昏地暗才决出胜负,这场比赛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可复制”且绝对符合“史诗般较量”的各项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