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蓝天救援队:“生命至上”的民间力量

20.08.2015  18:42

   赣州蓝天救援队:一支坚守“生命至上”的民间力量

  客家新闻网 见习记者陈洪明 实习生郭健

  每当遇到洪涝灾害或溺水事故,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义务施救;每次救援训练,他们都以“生命至上”为使命,苦练本领打胜仗;每套救援装备,每件办公用品,他们都以“自捐自助”的方式筹集。

  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赣州蓝天救援队”。这是一个民间组织,目前有正式队员18名,预备队员2名,志愿者121人,成员遍布各行各业。

  赣州蓝天救援队正在水中打捞溺水者。

   增援的启迪

  8月3日,信丰县桃江发生溺水事故。

  在多方救援力量中,一支身穿蓝色制服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惧水深流急,以熟练的技能在河流中搜救。7小时后,溺水者的遗体最终被他们捞起。

  这支队伍就是赣州蓝天救援队。谈及组建救援队的由来,赣州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鲍睿向客家新闻网记者道出了原委。

  2014年8月30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与鲍睿同在南昌铁路局赣州车务段上班的刘志方,第一时间接到了蓝天救援队总部的增援电话。

  刘志方和鲍睿迅速赶赴灾区。在灾区,破碎的瓦砾、垮塌的房屋、灾民的呻吟,让刘志方和鲍睿深感灾难面前,及时救援的重要性。这激发了他们在赣州成立一支义务救援队的想法。

  从鲁甸回来后,刘志方和鲍睿向蓝天救援队总部提交申请书,筹备赣州蓝天救援队。

  筹备期间,刘志方和鲍睿自筹经费,并发展队员和志愿者。同时,组织新队员参与潜水救援、山体救援等项目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力图将救援工作专业化、标准化。

  今年7月7日,以刘志方任队长、鲍睿任副队长的“赣州蓝天救援队”得到了蓝天救援队总部认可,同意其合法使用“蓝天救援”名称和标识。

  救援间隙,救援队员们就凭简单的盒饭充饥。

   无私的救援

  8月14日,记者在赣州蓝天救援队办公室,看见一封大字号的感谢信张贴在墙壁上。信中详述赣州蓝天救援队无私救人的义举,字里行间充满感激和敬意。

  原来,今年7月25日晚上,寻乌县一水库发生溺水事故。接到求救电话后,赣州蓝天救援队4名队员赶赴现场,并将落水者遗体捞起。之后,队员们婉拒死者家属的红包。次日,家属寄来一封感谢信以表谢意。

  类似的救援行动还有很多。8月3日,信丰县发生溺水事故,队员们连续搜救7个小时后,终于将找到的遗体打捞上岸。“遗体所处的位置水情特别复杂,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尸一起冲走。”队员肖祖年对这次救援印象深刻。

  需要救援的地方,往往就能看到赣州蓝天救援队的身影。今年赣州“5.19”特大洪灾期间,虽然救援队尚未正式命名,但心怀责任、志同道合的救援志愿者们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于都县车溪乡开展救灾行动。

  在一处岌岌可危的屋顶上,一个老太太大喊呼救。鲍睿和2名队员驾驶冲锋舟靠近老太太,队员接力将老太太搀扶上冲锋舟。随后,队员们冒着大雨和湍急的洪水,终于将老太太送到安全地带。获救的老太太噙着泪珠,不停致谢。来不及道别,救援队员们又投入下一场救援。

  “5.19”特大暴雨期间,赣州蓝天的救援志愿者与江西蓝天救援队会合,分赴于都、石城、宁都等地一线抗洪救灾,共救援了300多名被困群众。

  赣州蓝天救援队部分队员。

   漫漫的路途

  在赣州蓝天救援队办公室,破旧的会议桌,废弃的沙发摆放在简陋的房间里,墙壁上悬挂着标语、队徽及制度标牌。

  尽管在救援现场勇敢无畏,尽管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但谈及赣州蓝天救援队未来,鲍睿仍略显忧思。鲍睿说,义务救援需要大量的资金,如租场地办公、租场所训练、购买装备、救援车辆等,即使有队员和志愿者自筹,加上社会捐助,随着出勤救援次数的增加,经费还是远远不够。“目前仅有的办公设备,不是队员们捐献的,就是从垃圾堆中捡回来的。”鲍睿坦言。

  此外,要得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救援队也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因为是民间公益组织,不能保证每级政府、每位群众,在遇到险情时都能信任我们的施救能力。”鲍睿说。但他相信生命至上,只要扎实做好每一次救援,这个信任度一定会慢慢建立起来。

  “不管有多艰难,我们都将竭尽全力充当遇险者的生命之舟。”赣州蓝天救援队队长刘志方说这句话时,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