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南昌“摩的”司机:在夹缝中求生存[图]

14.02.2014  10:42

南昌自“禁摩”后,电动车取代了摩托车,先前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摩的”则变成了“电的”。但是,很多南昌市民仍习惯于称它们为“摩的”。

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城市里禁止“摩的”营运,但“摩的”仍有其生存空间。“摩的”哥在日晒雨淋和提心吊胆中生活,为何仍选择这种谋生手段?春运之际,这些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摩的”哥生存状况如何?2月12日、13日,记者走进他们当中,深入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

在街头候客的“摩的”司机

摩的”司机吴师傅:供两个女儿上学 做保安之余开“摩的

12日清晨6时许,吴师傅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立即骑上他的“载重王”电动车,来到南昌火车站周边拉客。

最近气温骤降,寒风刺骨,特别是还下了一场大雪,导致“摩的”生意遇冷。“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怕变天,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没有谁愿意坐‘摩的’。”开了4年“摩的”的吴师傅告诉记者,他现在身体好,想多赚点钱养家、供孩子上学,等两个孩子毕业后找到工作,他才可能歇下来。

吴师傅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一个正在读大专,一个还在上初中。目前,他妻子在一家超市做临时工,他自己因没有什么技能,在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外,平时就利用空余时间到街头骑电动车拉客赚钱,以补贴家用。

吴师傅说,他能理解政府对“摩的”营运的禁止,现在兼职开“摩的”,实在是没有办法。

临近中午,吴师傅只做到几单生意,赚了六七十元。回到家,吴师傅已是饥肠辘辘,妻子做好了饭,他狼吞虎咽地吃着,短时间就填饱了肚子。看了看时间,快到下午1点了。他立马穿好保安制服,骑着电动车,赶到附近的一家公司上班。

摩的”司机罗旭光:最大的愿望是家人住上宽敞的房子

今年44岁的罗旭光是记者采访中唯一告诉记者自己全名,也是唯一愿意直面镜头的“摩的”司机。可能是长年在外跑“摩的”的原因,罗师傅皮肤黝黑,身材显得瘦弱。

在站前路的一个巷口,罗师傅开着他的三轮电动车在路边等客。他告诉记者,他有两辆电动车,另一辆是两轮的,天气好时才用。他是专职开“摩的”的,一天在外十多个小时,最长的一天曾达到15个小时。每天一大早出门,中午回家草草吃个饭,来不及休息,又得出门一直工作到晚上。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罗师傅来说,目前他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一家七口挤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我和弟弟两个小家庭各三口人,我还有一个老母亲。家里生活很困难。

罗师傅说,对于他这种“4050”人员来说,现在要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很难,“除了靠体力,我是用大量的时间来赚钱,一个月差不多可以赚四五千元。

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上宽敞的房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只能这样每天奔波于大街小巷。

摩的”司机小陈:送客人到生米 结果推着电动车回家

开“摩的”仅四五个月的小陈今年36岁,用他的话说,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讨生计是他做这一行的主要原因。

由于刚“入行”,小陈吃过不少亏。他所跑的最长路线是载着两名客人到生米镇,出发前谈好了价格是40元。在送客人到达目的地后,他才知道太远了。按照“行情”,起码要多收一倍的钱。“那天在返程时,电动车没有电,我最后是推着电动车回家的。”现在想来,小陈并不后悔,他认为吃一堑长一智,这让他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有一个孩子,年龄很小,由妻子专门带着。去年家里买了一套二手房,向亲友借了不少钱,为了尽早还清借款,所以才干起了跑‘摩的’的生意。”小陈说,虽然做这一行很辛苦,但相对自由,也能赚到一些钱。

此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一名客人搭上了他的车子,很快消失在拥挤繁杂的人群中。

记者手记:

记者走近这些“摩的”哥时,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经受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的他们,虽然每个月赚的钱让他们觉得能支撑起家庭的日常开支,但在“夹缝中求生存”背后的辛酸,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一切为了生活,他们在城市的夹缝中觅食,车轮负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随着南昌地铁的深入建设,城市交通的不断改善,这座城里的“摩的”还能跑多久?也许,黄昏已然来临,等待“骑士”们的,是即将到来的谢幕。(文/图 记者吴剑锋 实习生罗雅娇 江勋辉)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