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过去种田 现在搞高科技公司

12.03.2016  12:39

  【网络媒体走转改】

  “过去种田、盖房子,现在搞高科技公司”

  ——看广东如何为“创新驱动发展”探路

  “我的梦想,是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一两家控股优质公司,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近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个子不高的张育彪声音洪亮地说:“过去是种田、盖房子,现在,我们要搞高科技公司!”

  让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热血沸腾的,是正在深刻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个GDP连续27年居全国榜首的省份,广东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最早感受到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一方面,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方式已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发展引擎急需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及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第二篇,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怎样在创新发展的大棋局中再领风气之先?连日来,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团的“最热词”。

  凝聚新理念——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3月6日的北京,乍暖还寒。原定下午3时开始的广东团媒体开放日,在一个小时之前,会场就挤进了近200名记者。大家都在期待:同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广东,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答案令人惊喜:2015年,广东省GDP达7.28万亿元,增长8%,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更引人关注的是,去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2.5%,技术自给率上升至71%。根据国际通认标准,这两个指标双双达到关键拐点,标志着广东正式加入创新型地区行列。

  当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作为“经济火车头”的广东,传统发展路径之弊充分显现,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感触愈发深刻。

  “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思路以及现在正在做的,就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引领和总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技术发展新的企业、新的产业,通过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来推动企业掌握自主的核心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质量、技术标准,通过市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代表说。

  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创新驱动发展,已经凝聚成广东共识。

  “不转型就是等死,创新还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广东乳源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代表感慨,这几年他和一些企业家朋友聚会,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技术改造、创新模式。“过去我国部分产业走的是消耗资源、生产价格低廉产品、赚一点微薄利润的路子。广东大量的‘三来一补’、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如果不调整思维,按照市场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创新升级,那么有限的资源最终一定撑不住这种旧模式的生产。按传统老路走的企业,订单少了,没有竞争力,现在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都是在走创新升级的新路。”

  张育彪代表干脆给村民立下了创新转型“军令状”——3年不出成绩就辞职。“改革开放前30年,沿海开放地区的村集体经济依靠手里的土地,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过去一年多,我接触了许多科技创新实体。我的感觉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别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同样身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突显的当下,广东以实践启示他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

  “创新驱动的方向非常精准,那么,‘谁’是创新的最根本驱动者?”会场上,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的问题引发热议。

  怎么转?如何辩证看待新旧动能的关系?转型升级中,政府、企业、高校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所有这些,都与“新动能从哪儿来”紧密相关,解决不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就难以实现。

  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两会上,这成为广东团代表最深切的体认。

  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