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感怀历史 上好人生的“第一课”
2015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于9月4日晚八点在央视准时与大家见面,节目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选取独特视角,向当代青少年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节目中还选取与抗战时期少年儿童有关的故事,增加青少年心理情感的贴近性,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华夏民族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传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勇敢坚韧、团结自强等众多精神。而这些优秀的精神彰显的最为突出时便是在抗战时期。我们以“铭记抗战历史”为主题,为广大学子们上了一堂教育课、一堂历史课,为的不仅仅是让他们谨记这样民族艰难困苦的抗争史,更重要的是传承好、发扬好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为当前的建设积蓄精神力量。
《开学第一课》第一篇章便是爱国。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董存瑞、刘胡兰、等等,一个个抗战小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了自我。他们的精神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此次影片中也讲述了众多感人事迹,其中令笔者感触最深的则是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她不仅是家中的媳妇、孩子的母亲,更是国家一名勇敢的女战士。在抗日时她不幸被俘,在面对敌人的种种胁迫下仍紧闭牙关,绝不透露半点关于党的消息。在她给儿子的遗书中写到“虽未尽到一名母亲应尽的责任,但我用实际行动为你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赵一曼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染了我们。言传身教,胜于雄辩。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无不激励着当代青年奋勇前进。
爱国爱家要敢于和勇于捍卫共有的家园,对外来恶势力绝不低头。第二个篇章便引述到“勇敢”这个主题。王二小的故事和南京大屠杀事件,告诉我们不怕牺牲、勇敢战斗才是勇敢。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才是勇敢。一位老战士被采访的时候很自豪的说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勋章,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他们从不畏惧,身体受伤子弹残留在身体里,因此引发的后续疼痛,从未将他们的战斗精神消磨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他们用身体、用生命去维护捍卫着我们的国家,心中充溢的是拯救民族危亡的精神力量,绝不向法西斯等恶势力低头。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人民可以打倒一切。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需要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救亡图存的实践中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头的一声枪响,惊醒了全体中国人民。一瞬间中国似乎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国家。各派政治力量团结在中共抗日统一战线下。普通百姓,也自觉出尽全力支持政府抗战。四万万国民一夜醒来,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下,共同吼出两个字——抗战!自此,日本侵略者再也不能像半个世纪以来那样在分裂的中国大地上为所欲为,在团结的中国人民面前,他们再无机会。
最后一个篇章讲述的是自强。笔者认为这也是“第一课”的最终目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国家强大才不会挨打。中国之胜,胜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抗战老兵王伯惠今年93岁,他在战火中读过书,也在学业中打过仗。他告诫同学们,只有每个年轻人都懂得自强,国家才能强盛,才有和平生活,而上阵打仗则是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从来都不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抗争意志,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原因。这种民族精神和奋斗抗争的意志,足以让这个大国永不败于强敌。这次抗战大阅兵,就是一次大检阅、大展示,告诉世界,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其影响是深远的。落后就要挨打,独裁就要挨骂,作为每一名中国人要时刻铭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
英雄不朽,精神长留。让爱国精神永驻心间,将祖国的兴衰记于心间,让勇敢与团结信念伴随青少年一同成长,让自强成为青少年人生中的必修课。这也就是我们当代青年和一代学子们需要铭记于心的重要一课,我们只有在感知当年抗战历史,感悟革命先辈抗争精神,传承先辈们的优秀品质,才能更好地在求知的路上修身立业,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用实际行动向革命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