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座付费也有一定合理性

14.10.2015  17:55

  近日,国内航空公司就国内部分航线推出“选座付费”服务,引起广泛关注。让乘客为“伸腿费”付费买单,并非新鲜事,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开通的国际航班业务中早已存在,而将业务范围由国际延伸到国内,亦非首创。

  此次引发关注,或许正是我们理性探讨国内航线推广“选座付费”正当性的时候。

  选座服务,改变了过去航空公司分配乘客座位的随机性,因为飞机上的座位在提供的“服务”上存在差异。在这方面有乘机体验的读者多能体会。

  基于飞机空间的有限,每名乘客所分配到的座位是相当紧蹙的,但由于某些位置特殊,便“幸运地”获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乘客在这些位置享受到较大的舒适度。座位分配的随机性却导致服务体验的差异,乘客消耗的价值与接收到的服务并不等值,抱怨自然产生。

  选座付费业务一方面承认原来在交易过程中的不对等,同时将新分割出的服务项目(由不同位置决定的乘客服务体验的差异)抛入市场之中,让这一“”资源明码标价。这一做法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实际上,传统上对诸如“贵宾舱”“经济舱”等的分类已经表明飞机空间同样是一项资源,并进入价值交换。通过付费来完成选座,使资源的差异同乘客的选择差异对称,摆脱时间的偶然因素对乘客服务体验的影响,实际上是对乘客选择权的尊重,提升了乘客的服务质量。

  付费服务背后的合理性,还在于它使交通资源作为服务公众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时间因素对服务效果的影响,它同我国近年来在交通服务领域实现的巨大发展相一致。因此,将选座付费理解为一种服务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不免让人想到“铁老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铁路在我国交通服务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在铁路客运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始终备受争议,即火车的硬座票和站票同价销售。当我们购买了一张火车票,我们用付出的价值换取相应的服务,这项服务包括乘客对一定空间的持有和使用,但站票的乘客在实际的乘车体验中却相当被动,因为火车上从来没有划出一片独立的“站票乘客专用区”。“为什么花同样的钱,我却享受到如此糟糕的服务?”相信每一个站票乘客都会发此感慨,以往,由于交通资源面对广大需求所呈现出的不足,这份感慨只能被抛在一旁,但抛在一旁并不表示大家已经欣然接受。有了飞机“选座付费”的推行,铁路部门现在也需要积极地面对“老问题”。也就是说,提高服务质量,打破由于时间惯性形成的“想当然”,铁路部门需有所作为。

  当然,选座付费服务在现实操作中也会面临许多问题,甚至引发争议。如有律师质疑航空公司实行的选座付费服务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范的“公平交易权”,实际上,由于部分航空公司在实施相应服务项目改革时没有事先知会顾客,其所达成的交易协定就是非充分合意的,确实存在侵权的嫌疑,这就需要航空公司在推行这些新的服务项目时做足、做好解释和重新协议的工作,保障顾客的权益。但该项服务面对的最大问题恐怕是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刀切”的可能。在交通淡季,出现大量座位空余的情况下,航空公司是否还要照旧强硬地付费选座呢?若不顾实际情况,果断一刀切,恐怕要“事与愿违”了。付费的“”本身就是一个变数,只有综合、实时考虑各项因素,才能确定出让乘客愿意接受的“伸腿费”来,这种审慎的实事求是态度,本就是尊重市场交易规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