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免费送考”岂能如此歧视

05.06.2015  10:14
      厦门海沧的海娃“高考爱心车”又要开动了!从2013年起,海旅集团运输公司和海沧教育局联合启动海娃“高考爱心车”,这也是厦门所有区中,唯一一个由区级组织的“高考爱心车”。只需凭今年有效高考准考证件,在海沧区范围内,本地考生都可以免费乘坐,既可提前预约,也可临时呼叫,车上提供饮用水。(6月4日《厦门日报》)
      又到一年高考季,各地都在组织爱心“免费送考”活动。应该说,厦门海沧的做法,略胜其他地方一头。其他地方“免费送考”多是民间自发组织,海沧则是由教育局牵头推进的。从这个视角看,这是积极作为,必然能收获掌声。
      送去掌声的也只能是本地父母、本地考生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地教育部门通过媒体发布消息时特意加了一个“概念”------“本地考生”。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海沧户籍的考生,才有资格享受丰盛蛋糕,而“外地考生”只能看着这个美味的民生蛋糕直流口水。估计就连我们常说的“羡慕嫉妒恨”也徒留下了一个字了-----“”。不是笔者搬弄是非,而是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合适。
    “外地考生”在本地参加高考,本来就受到了各种约束。不是所有在本地学习的“外地考生”,都有机会在本地参加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放开限制的地方并不多。尽管,让“外地考生”在本地参加高考的呼声很高。尽管,国家教育部也不止一次的做过表态,还限制了放开时间,但是一些地方依然装憨卖傻的软抵抗。这严重偏离了公平高考的航线。当然,对于一些教育资源不算紧张的城市来说,确实也有限制的放开了一部分。于是,一些符合“土规定”的“外地考生”也终于可以在父母的创业地、打工地,参加异地高考了。平心而论,这是一种对外地人的关爱。关爱外地人,才能成就本地发展。
      既然允许“外地考生”在本地参加高考,就应该在高考福利上一视同仁。遗憾的是,海沧区在“免费送考”活动中,却拒绝了“外地考生”。从情感上来说,这会伤害了“外地考生”和他们的父母,这对于外地人的融入是一道心理难以逾越的槛。而从权益的角度说,既然当地接纳了这些外地人,他们实际上也就已经成了“本地人”。他们在这儿就业,在这儿经商,在这儿买房,在这儿奉献。不同的是,他们只是没有当地户口而已。那么,本地考生拥有的福利,“外地考生”也有权拥有。
      “免费送考”中将他们拦截在车门之外?是差钱还是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