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海水里讨要生活 青岛有群潜水的赶海人
每天潜水的赶海人谢文军
谢文军捡到的海参
中国山东网青岛频道1月16日讯 每天早上9时左右,青岛浮山湾海边会出现这样一些赶海人,在岸边换上黑色皮质潜水衣,戴上潜水镜,拎着绿色的网兜,慢慢潜进海里,不时浮出海面换气。一两个小时后,他们拎着沉甸甸的网兜上岸。谢文军就是其中一员,“我们潜水下海捡海货,没有氧气瓶,冬夏无阻,靠本事、凭技术向大海讨生活。”
农家走出的汉子
初见谢文军,他刚潜水出来。摘掉头上的潜水镜,记者看到了一张红红的、布满皱纹、沾着水的脸,还有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戴了三层的手套第二层也已经湿透了,拧干手套上的水,谢文军随手抹了一把脸。换掉潜水衣,套上棉袄,谢文军把今天捡拾的海货从网兜里倒了出来,吸引了路人的围观。
谢文军,一个52岁的青岛平度人,有着5年的当兵经历,在家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尊重父母的意见,他1986年退伍后一度回家务农,照顾弟弟妹妹。农家人的活儿季节性强,春种、夏长、秋收、冬闲,一年有几个月份是空闲的。1998年,同样当过兵的亲戚邀他一起到青岛市区,学习下海潜水捡拾海货,向大海讨生活。
自己制作潜水工具
谢文军的潜水工具很简单,一套黑色的皮质潜水衣,脚蹼,吸嘴,还有一条重24斤的大铁链。铁链由8个小铁块组成,每块重3斤,这能够帮助他轻松的沉入海下。记者掂了一下铁链,特别沉。谢文军说,潜水时需要将铁链扣在腰上,时间长了,会勒得腰疼。
谢文军向记者介绍,这条铁链是他自己制作的。海下环境复杂,若是将铁链简单地绑在身上,一旦发生意外,很难挣脱。他设计了一个活扣,将铁链一头扣搭在另一头上。这种活扣比较安全,意外情况发生时潜水的人可以迅速解开扣搭,浮出海面。
记者看到谢文军的潜水装备中没有氧气瓶,他解释说氧气瓶太贵,也不适合在较浅海域使用,“我们的作业范围一般也就在离海岸100米左右,深度大约在海下10米或20米,在海里能呆多久全靠自己的肺活量。我最多能在海下待40秒左右,要不时浮出海面换气。”
下海潜水是个技术活
谢文军从事此项工作已经15年,冬夏无阻。“当兵体检的时候,我的身体素质就非常好,完全符合潜水条件。可真正能安全、熟练地下海潜水,我也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学习、适应。这跟冬泳是一个道理,得慢慢来。下海潜水也是个技术活。”谢文军告诉记者。
下海潜水不仅要适应海下的压力,还要习惯在海上飘着的感觉,“海里不比陆上,脚踩不到实地。”谢文军介绍说,除此之外,下海潜水还要“看天气的脸色,”最好是天气晴朗、无风无浪的退潮时间,下海之后视线好,也相对比较安全,“一旦涨潮,海下环境就很危险,我们就不能下海了。”
最近几日,青岛的气温一直在0℃上下波动,海水的温度也降至零下,这让没有保暖措施的潜水变得更加辛苦。谢文军9时左右下海,11时许出海,海下的两个小时耗掉了他不少能量。刚从海里上来,他面色很红,呼吸也比较重、急,双手冰冷。
记者看到离海岸大约10米处有一个身影不断下潜,谢文军告诉记者,那是他的同伴在不时地换气。
是工作也是乐趣
谈到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谢文军说,“收入是一方面,我们捡拾的海货是野生的,更受欢迎,收入也还可以,更重要的是图个乐趣。这个工作,能挣钱,还能锻炼身体。周围捡海货的同行也多,大家还可以一起聊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捡海货是个靠运气的事儿,运气好了,能捡到不少高质量的海货;偶尔运气不佳,也会有连着几天海货质量不好的现象。谢文军今天的收获不错,几只大螃蟹,一大捧裙带,三四十只海胆,还有十几只海参。海货一摆,迅速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有几只海参个头挺大,围观的人都啧啧称赞。一个围观市民更是说笑道,“这么大个的海参,跟个小狗崽似的。”
在浮山湾潜水捡海货的人很多,时间久了,大家都熟识了。从海里上来,几个同行还会聚在一起聊聊今天的收获,看看谁捡的海货质量好。谢文军说他有个外号叫“指导员”,“我是当兵退伍的,他们就给我起绰号叫‘谢指导’。那个戴眼镜的大个子,我们都叫他‘眼镜’。”谢文军指着旁边一位刚潜水上岸的同行告诉记者。
没有年轻人愿意学
在记者与谢文军交谈的过程中,旁边几个同是捡海货的人围了过来,讨论着现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没几个年轻人。
谢文军说,下海捡海货,冬夏无阻,冬天海水凉,工作环境恶劣。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学不了这个。这个技术以后恐怕没几个人会了。“虽说苦点,可我们也是凭技术向大海讨生活,希望以后能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技术。”
希望儿子早点成家立业
谈到家庭,谢文军说自己很满足,老伴在老家收拾田地;儿子在天津工作,薪水不错,还是办事处主任;准儿媳妇在青岛上班。今年过年俩人就能定亲了。尽管已是衣食无忧,但谢文军还是坚持潜水捡海货,一是锻炼身体,二来也能挣些零花钱,不想让孩子有太大压力。
谢文军有自己的期盼,“我也没什么大梦想,希望家人身体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想让在外工作的儿子操心挂念,最重要的是希望儿子能早点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小家庭。我也能早点抱上孙子。”(记者 张仕珊 实习生 史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