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塑晶安 一家企业与一个科研团队的故事
江西日报记者 江仲俞
10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安义县的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道路纵横交错,公司负责人张宇指着一块写着“博士大道”的路牌说:“博士们用科学之‘锆’塑造了不一样的晶安。我们专门把这条路叫做‘博士大道’,以表达我们全体员工的感激之情。”
晶安搞了20多年的锆,算是轻车熟路。晶安科研团队带头人黄桂文说:“虽然锆是具有战略意义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但晶安过去大多生产基础产品,生产过程能耗、排放偏高。而高端应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不在中国。所以,我们的梦想就是提高技术水平,把高附加值的产品造出来。”
晶安人的理想,和晶安独立董事、中国著名稀土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不谋而合。他找到中科院过程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张懿是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75岁的她和张国成院士到晶安来调研。2012年11月,晶安得到省里批复,成立院士工作站,在全国锆行业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
“我们经常下车间,生产线就是我们的实验线。”研究员曲景奎说,“因为下车间多,我们中很多人都穿破了几双劳保套鞋。”连续碱熔和酸解絮凝脱硅两个攻关小组,全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传统的碱熔工艺,是间歇工艺,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员工劳动强度大。攻关小组提出了分步连续碱熔新技术。攻关时,宋静博士的儿子才两岁。孩子到秋天就咳嗽,经常输液。有一次,小孩得了肺炎,住院半个多月。她说:“从‘间歇’到‘连续’,只是改进一道工序,但需要大量实验去验证,我不能老在北京歇着。现在想起来,对儿子挺愧疚的。”薛天艳博士负责酸解絮凝脱硅新工艺研发,反复上千次试验。生产线验证实验期间,正值南方冰冻,生产实验线都是开放式的,她们的脚都冻麻了,仍坚持现场试验,最终攻克了难关,把脱硅时间由过去的70多个小时缩短到15个小时以内。
化学家侯德榜说:“在化学领域是没有废物的。”晶安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这句名言:已从锆资源中提炼出了钪、铪。原来资源利用率只有65%,如今,剩下的35%正逐渐成为晶安的“宝”。
同样,晶安和科研团队的合作也起了“反应”:科研团队来到晶安,等于把一个智库带到了厂里。晶安抓住机会,组建了一支由青年骨干组成的研发队伍,与科研团队一起实验、交流。晶安建成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南昌市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10余项。
更深层次的“反应”,是观念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升华。黄桂文对员工说:“博士们每一项课题的提出、实验的步骤、方案的确定、细节的分析,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宋静也深有感触,她说,以前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只要路子打通就行。但到了晶安,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我们必须从企业角度出发,考虑成本,增加企业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现在,晶安已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引领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