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干部”复出关键要经得起别人说

02.03.2015  15:24

近日,在对县市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情况的审核中发现,一些县市区把刚刚过完处分期的“问题干部” 立即纳入了选人用人视野,积极上报备案,大有急不可耐的味道。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想问,“问题干部”是否一过处分期就可以使用?这么多优秀干部可用,为什么非要起用“问题干部”?

问题干部”复出其实无可厚非。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这就是说,“问题干部”并不是过了处分期就能复出,更不是说在规定时限以后就必须“合法”复出。

既然对“问题干部”的复出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为什么这些干部的复出总会引起高度的关注,甚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造成了舆情,引发干部群众对组织人事部门的质疑?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干部之前犯过的错误、背负的责任影响深远外,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他们如何复出的,他们复出的背后有没有“合理庇护”、“怀柔关心”甚至是“依法姑息”的潜规则?一些“问题干部”的复出之所会刺痛公众的神经,引发社会焦虑,就是因为这些干部的复出不够公开、不够透明。面对民众的质疑,一些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又大多以“符合有关要求”、“按照规定办理”等含糊的言辞来应付了事,越是遮遮掩掩,越是难以抹去民众心中的疑虑。这种“经不起别人说”的复出方式,不仅不利于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也是对组织人事部门公信力的一种伤害。

落实中央严管干部精神,不让“问题干部”复出成为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短板”,既要防止“一棍子打死”,也要从严把关,杜绝“一过处分期就恢复使用”,通过严格执行动议提名、公示监督及责任追究程序,让符合条件复出的“问题干部”经得起说。

审慎一筹,从严把好动议提名关。回答好“问题干部”为什么能复出的问题。将政策传达到位,宣传工作很重要。要利用传统媒体、实物载体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干部群众宣传《干部任用条例》,尤其是关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规定,让“问题干部”复出有政策依据、群众理解。要议准干部性质。落实好修订版《干部任用条例》增设“动议”的要求,从严把好动议提名关,全面分析问题源头是因为长期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落实,还是一时疏忽大意,或者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对定性为个人本质问题的,要坚决予以否决,防止“问题干部”在处分期结束后“带病复出”。要考准干部复出资质。采取提前介入、改进程序、延伸考察、专项调查、走访有关部门等方式,抓住“问题干部”的行为特征,绘准“问题干部”的真实画像,对留恋官位、辞职后不真心悔改、不弥补过错、“蛰伏”待出的“问题干部”,要严加防范,杜绝“唯年限”的做法,以干部的现实表现为标准、以干群的评价口碑为标尺、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为原则,严防起用失察、用人失准。

透明一层,从严把好公示监督关。回答好“问题干部”怎样依规复出的问题。要公开职位实际需求。各级党委(党组)在向上报送拟提拔或重用人选时,必须根据具体实际和配备需要,坚持“先研判后选配”,防止“问题干部”过了处分期后急用现找、失察失准,做到坚持按岗用人、按需用人,杜绝“安排”出来的需要、“研究”出来的空缺。要探索全程纪实制度。将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复出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步骤、结果上的操作,进行全程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充分尊重民众知情权,让“问题干部”复出看得见、摸得着。要拓宽举报监督渠道。复出干部的考察反响、是否使用、安放位置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在政务网站、考察对象单位以及所在社区等平台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较真一步,从严把好责任追究关。回答好“问题干部”复出后怎样管理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对待“问题干部”复出上,重把关,轻监管。在复出时能够坚持原则,严格标准、程序、纪律,在起用后的监督管理方面却“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问题干部”起用一到位,“干部工作”似乎也就结束了,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基本处于“平常随便抓一抓”、“出了问题重点抓”的状态。让“问题干部”复出经得起检验,必须以较真的态度从严抓好责任追究。要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对“问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管力度,防止紧一阵松一阵,注重近距离接触复出干部,广泛开展与其谈心谈话,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变化,综合运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在职考察以及巡视、审计、信访等渠道,准确把握干部口碑。要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情况的专项检查,定期开展巡视,形成严查严抓的新常态。要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完善修订复出干部责任倒查追究责任制度,对违规违纪使用“问题干部”,以“零容忍”的 态度实行全程倒查,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高压态势,切实让“问题干部”出得来、用得好、过得硬。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西分网(江西组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