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阻肺急性加重怎么办?“双管齐下”打好“持久战”
初春,气温回暖,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又到了急性发作的高峰期。近日,在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记协等单位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13年首场知识共享会上,有关专家提醒: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防治的关键目标,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在关注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等疗效的同时,不能忽视治疗中可能产生的骨质疏松等安全隐患。只有重视疗效和安全性“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打好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这场“持久战”。
力争稳定期“持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慢性病预防控制与营养管理处处长吴良有说,慢阻肺危害严重,致残率、致死率较高,而且是不可逆的,到了疾病后期非常痛苦。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8.2%。15个国家部门去年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指出,到2015年40岁以上慢阻肺患病率要控制在8%以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等指出: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慢阻肺患者,主要是40岁以上的吸烟男性。我国慢阻肺每年的死亡人数达100万,远远超过了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死亡人数,且其医疗费用也远远超过后两者。
吴良有和沈华浩表示,慢阻肺虽然不可能完全治愈,但却是可防可治的。“简易的肺功能检测吹一口气就能解决诊断。”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遏制病情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挽救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沈华浩谈到,慢阻肺是“沉默的杀手”,它“悄悄地来,迅猛地发展”。慢阻肺通常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日常稳定期,患者的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而在急性加重期,症状出现或急剧恶化,急性加重频繁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急性加重导致住院后的5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同时,急性加重期的相关费用占到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沈华浩强调,事实上,慢阻肺患者多数时间处于稳定期,但稳定期并不等于停药期。在此期间,如果坚持长期用药规范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疾病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慢阻肺一旦急性加重发作,会再度损坏肺功能,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如果患者重视在稳定期内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发作的机会,避免疾病进展,而不至于等到急性加重后再“亡羊补牢”。
疗效和安全性并重
专家强调,慢阻肺防治是“持久战”,通过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呼吸困难等症状,预防急性加重的发生。
沈华浩介绍,慢阻肺的治疗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祛痰药物、抗氧化剂和其他类。国际权威慢阻肺诊治指南提出,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是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核心药物。临床显示,抗胆碱能药副作用较小,可以有效扩张支气管,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对处于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通过坚持长期使用包括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在内的基础维持治疗药物来预防急性加重,其疗效已经被多个大型临床研究所证明。如使用噻托溴铵等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一天一次,可以持续改善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延缓部分患者的疾病进展。
但是,仅仅关注如持续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等疗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药物治疗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给予足够的重视。沈华浩表示,以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使用的吸入激素为例,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少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但长期使用会显著增加口咽部真菌病和声音嘶哑的发病率。此外,研究还表明,吸入皮质激素组肺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因此,吸入激素不是慢阻肺防治的首选,医师和患者应该全面衡量利弊后,考虑是否需要在维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基础上加用吸入激素来进行治疗”。
沈华浩还强调,由于慢阻肺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应注意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长期服用激素易引起的骨质疏松即激素性骨质疏松,具有发病早、程度重、易骨折等特点,因此,应避免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反复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此外,专家还表示,慢阻肺患者用药不宜过多。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贮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年龄而衰退,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明显下降,个体差异大,常合并其他脏器疾病,合并用药也多,因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
吴良有和沈华浩最后提醒:除了选择疗效和安全性兼备的药物治疗方案坚持长期治疗外,慢阻肺患者还可以通过戒烟、接种流感疫苗、接受肺康复治疗等方式来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