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科学家:意外停留采集到宝贵一手资料

10.01.2014  13:07

纪飞在援救现场

  除了畅想去南极和帝企鹅共舞,恐怕再没有像今年跨年这样的情形:全中国老百姓,都在关注南极。

  大家在为远赴南极科考的“雪龙”号祈祷。

  1月2日,正在执行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破冰船,在营救俄罗斯轮船后,陷入南极浮冰的围困中;经过5天积极自救,1月7日,“雪龙”号成功脱困。搭乘“雪龙”号的科研人员中,就有两位来自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纪飞,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向记者讲述了这段从营救、被困到脱困的科考经历。

   中方救援行动

   26岁的纪飞当翻译

  2013年11月7日,海洋二所的高金耀研究员和硕士生纪飞,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极地中心专用码头出发,开始了为期155天的南极征程。他们将在罗斯海海域以及普里兹湾开展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尚属首次。

  作为多次参与我国极地科考任务的“老队员”,高金耀研究员曾担任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临时党委成员和南大洋调查队队长,在我国极地科考中率先实现了海洋重力、海底地震等综合调查研究。

  2013年12月25日,一个求救电话改变了预定计划:“雪龙”号接到求救信息,一艘载有74名人员的俄罗斯船只被浮冰困住,船上人员安全受到威胁,急需救援。

  “雪龙”号全速投入营救中。考察队迅速成立了救援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和实施计划,高金耀及纪飞所在的大洋队,主要负责联络翻译任务以及海冰勘探任务。

  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纪飞,担任中方翻译,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接收到的国外传真和中方发给国外船只的传真,有时还需要监听其他国外船只的通话。为确保完成任务,纪飞把驾驶台当作自己的工作地点,除了吃饭时间,大部分都待在驾驶台。

  “传真一过来,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将材料翻译出来。有时候和外界通讯比较频繁,不论昼夜都需要翻译材料。”纪飞说。

  2014年1月2日,12名科考队员登上飞往俄方船只的KA-32直升机,纪飞作为中方唯一的翻译人员参与了此次救援。

  在开展人员转移期间,纪飞一直守在俄方船只驾驶台,以报务员的身份负责与俄船、地面救援小组、“雪龙”号三方通讯,随时向各方报告直升机最新动态、乘客转移情况、天气情况以及整个救援任务的最新进展。

  “雪龙”号在营救俄罗斯轮船后,陷入南极浮冰的围困中;经过5天积极自救,1月7日,“雪龙”号成功脱困。

  1月7日18点50分,纪飞报告:现在KA-32已经载着所有行李以及最后一批乘客离开‘绍卡利斯基’飞往‘南极光’号(澳大利亚破冰船)。”随后,纪飞送出最后一条救援信息,“最后一批被困人员已经成功送达!”至此,营救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意外停留

   采集到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在冰天雪地被困住,想想都是很绝望的事情:俄罗斯科考船被困之后,一拨拨救援来了又失败,无功而返,这对等待救援的人来说多受折磨呀。可是,纪飞在邮件里说,船上的人可有意思了:在被困多日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人员看看新年来了,就开始唱歌迎新——

  “我们周围好多船,船尾有船,船头有船,天空中来了中国人,飞了一圈又离开。法国人顺便也来看,可就是没法靠过来。我们实在太丢人,困在这里走不开”……

  中国科学家在“雪龙”号被困的日子里,船上科研人员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情绪乐观积极。看看科学家们都在玩什么:打乒乓、唱歌、一群科学家还为元旦晚会彩排小品……被冰雪困住的生活,比平常更有声有色。

  当然,科学家在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本行。

  高金耀告诉记者,因为这段靠近磁南极的“额外停留”,还让科考人员采集到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我国首次在磁南极附近观测记录地磁场数据,是这次‘雪龙’号被困经历中的一个意外收获,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数据资料。”(本报通讯员 陈斯音 本报记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