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汇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弘扬雷锋精神 汇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
走过半个世纪,他的名字和身影从未远离。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
在中国,雷锋这个名字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岗位学雷锋,成为一种风尚;当志愿者,成为一种公众的生活习惯……中国大地正汇聚推动社会文明的磅礴力量。
爱岗敬业 雷锋榜样在身边
腿脚不便、听力不灵的老人孙树发,正在长春站候车室等待回四平老家的T302次列车。
正值春运返程高峰,客运员朱立红一面给列车长打电话嘱咐照顾老人,一边和同事推着轮椅送孙树发上车。
雷锋精神,人人可做;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朱立红说,爱岗敬业做好“八小时,手上事”,也是学雷锋,弘扬文明新风。
从2009年起,“轮椅姐”朱立红和她的爱心服务站,义务接送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在不到1公里的车站、站台之间走完了整整3万公里的“长征”。她还发起联合公交、出租车,机场、航空公司的志愿者组建了一个帮助老弱病残孕重点旅客的“爱心大联盟”。
“只要你带着一颗真心,一句短短的维吾尔语问候,一段简单的麦西来甫舞蹈就能让你走进村民的心里。”这是逄子剑的住村之道。
从烟台大学毕业的逄子剑来到南疆已经有一年多了。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的技能,他为村里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根据村上待业青年的意向,他有针对性地每周开展实用技术学习,让更多人有了致富想法和信心。被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卡地尔”(干部)。
“沉下来,就是要真锻炼。”逄子剑说,在南疆基层既锤炼了意志品质,更加深了群众感情,“把群众摆在第一位,真情为各族群众服务,这样的青春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志愿服务 筑和谐风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服务蓬勃兴起,正构筑起一道道最美、最和谐的城市风景。
文献、日记、宣传画、邮票、纪念章……收藏爱好者孙火根拿出了珍藏50多年的雷锋藏品2000余件,来到南昌市西湖区南浦街道的象山文化广场摆展。
不大的活动现场人头攒动。这些有着浓厚岁月积淀的物品,让雷锋同志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的一生生动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让身边的“雷锋”讲述在身边的好事,成为南浦街道“学雷锋”活动一种常态。前来讲故事的既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全国劳模邱娥国,也有社区普通百姓。2011年以来,南浦街道已举办故事会23次,活动参与达33000人次。
“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伸手就可以摸到,真真切切,满满的正能量。”今年44岁的南浦街道居民彭琼说,每次听故事都受益匪浅,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互相帮助更多了”。
3月3日上午,新竹社区注册志愿者、亭凉医院医生邓昭立来到“结对”对象社区居民何木带家中为她做免费体检。这项上门志愿服务,邓昭立已经坚持了3年多。
“在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注册登记后,我的信息就进入了‘爱心储蓄所’,服务站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和我的空闲时间安排志愿服务”,邓昭立说。
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是“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社区通过“爱心储蓄所”将志愿者与受助对象“配对”,专业志愿服务与邻里守望相互契合,让“雷锋”随时都在小区居民的身边。
新竹社区党委书记覃毓宁介绍,社区1283名注册志愿者中,一半以上都是社区居民,志愿者和受助对象的角色随时可以“互换”。社区还与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由其培训志愿者,并通过“中心社工+社区志愿者”跟进部分服务等方式提供专业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安玥琦,是一位热心肠的90后女大学生,这位全国“最美志愿者”一直活跃在华中农业大学 “本禹志愿服务队”,7年来,关爱白血病儿童、为贫困学生义卖募捐……为赴贵州省大石村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她曾放弃读研。
她说,扶贫济困也好,助残敬老也好,做一些力所能及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幸福的事情,每人都能坚持做一点,社会就更加和谐,中国梦就会更加美好。
弘扬雷锋精神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在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这个法院确定每周四作为律师志愿者公益咨询日,为当事人提供免费诉讼帮助服务。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栋律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志愿者。他说:“作为律师志愿者,有义务为市民提供帮助,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化解社会矛盾、传递社会和谐正能量的一种方式。”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爱党和祖国、爱人民、爱工作、爱生活。雷锋精神就是帮助了别人,温暖了他人,快乐了自己。”“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郎坤说,雷锋精神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就是志愿服务。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表示,时代的进步对发扬雷锋精神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序、有计划、分工协作的群体行动。在服务的方式上,不应满足于做点好事,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特长等来奉献社会,人人汇聚起向上向善力量,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采写记者吴昊、符晓波、余贤红、向志强、黄安琪、俞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