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区创新救助体制兜牢民生底线

18.03.2016  10:13

给困难群众希望和信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了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活困难的居民得到及时救助,青云谱区高度重视“救急难”试点工作,将其纳入构建“大救助”范围,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途径,坚持“保底线、可持续”的方针,多举措推动“救急难”试点工作。

  岱山街道在全省首创的“1+1+N”新型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是该区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中涌现出来的典范。

  家住岱山街道迎宾社区的王凯是东华理工大学大三的学生。2015年5月,王凯52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在了解王凯家庭变故后,社工徐丽第一时间帮助其与街道联系,落实好相关的救助申请。“在街道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低保户、慈善基金、大病救助等。”王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街道还帮忙邀请了章金媛护理团队上门讲解护理知识,并发动社区居民向他捐款。

  这是该街道推进“1+1+N”新型社会救助管理体系的缩影。据了解,“1+1+N”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在街道一级设立一个综合救助平台,把分散在民政、教育、卫生、房管、工会等8个口项的救助资源整合到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上;成立一个民间社会救助服务组织(“心灵伞”关爱之家),为辖区困难户提供精神关怀、心理疏导、养老护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务;在每个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引进具备国家社会工作师资质的专业社工,实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联动,资源共享。

  童童(化名)是岱山街道梨园南社区一名特殊的6岁孩子,自幼双目失明。多年来,对于童童的妈妈姜女士来说,如何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大难题。“多亏有了‘心灵伞’关爱之家的社工们,他们不仅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行动计划,还每周上门给孩子进行专业辅导,帮助他渐渐变得开朗。”姜女士感激地说,社工在发现童童对节奏特别感兴趣后,还帮忙协调了民政学校,现在童童每周都可以去那里上一堂音乐课。

  “1+1+N”救助模式的发起人张鹏说:“创新社会救助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群众不同的诉求,打造融政府、社区和民间组织为一体的综合性救助体系,让有困难的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自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工作试点区以来,青云谱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统筹各类资源,部门高效联动,除足额配套临时救助资金和上级下拨资金外,区财政每年安排“救急难”专项资金200万元,以便第一时间帮扶困难群众。(张鹏 记者 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