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母亲河”——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中小河流治理纪实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如此乡愁,对村民梁昌铝来说,不是梦了,如今,他每天享受这样惬意的生活:到河边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领略一下自然风光,心旷神怡。
这是吉安市青原区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原区依托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富水河清垃圾、治污水、造生态,打造一个个亲水平台,融入群众生活之中,使之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河之殇
富水河起源于邻县兴国县,流经该区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5个乡镇后,与孤江汇合流入赣江。富水河青原段长72公里,流域面积78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70%。千百年来,富水河用她涓涓不息的“乳汁”滋润着两岸十几万群众,培育悠久灿烂的庐陵文化,被誉为青原人民的“母亲河”。
岁月流逝,变化万千。由于富水河河道落差较大,且多呈“S”型走势,在洪水冲刷下,河床一年比一年加宽加深,河岸崩塌严重。富田镇云楼村主任罗跃华介绍,近10年,大洪水冲毁云楼磨下自然村河岸长270多米、宽20多米,河面最宽处达300多米,河水直逼岸边房屋。全村有800多亩良田被冲毁,一些地方都成沙洲,一片荒芜。
采砂是破坏河道的另一大“杀手”。近年,该区实行了河道采砂行政许可,但由于采砂业主随意开采,哪里的砂料好就往哪采,根本不会顾及是否河道改道,是否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中砂“丘”林立,砂“坑”密布,满目疮痍,不堪入目,既影响了河道泄洪,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河之殇,昔日的“母亲河”,如今却成洪水泛滥、吞噬生命的“灾难河”;民之怨,每年都有小孩不小心掉入沙坑溺水而亡。
河之变
河之殇,民之怨,在2013年终划上句号,富水河沿线5个乡镇除富田镇外,其他4个乡镇列入了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计划投资达8496万元。
治理富水河,是简单加固,还是综合治理?该区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区别对待、生态为主的治理思路。对水流急湍、冲刷力大的河道,迎水面采取混凝土浇灌固脚护岸,提高御洪能力;对水势平稳、靠近村庄的河道,建设工程护坡与植物护坡互补的综合生态系统,着力打造亲水平台。
为此,该区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聘请沿线党员干部、代表委员、群众代表为义务监督员一线监督,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合格以上。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评比”和情况专报机制,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加快施工进度。3年来,该区累计治理河道34.5公里,生态护坡护岸27.56公里,清理杂物、淤泥、垃圾138万立方米。目前,项目区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洪水,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
河之变,昔日不堪入目的“灾难河”,如今水清清,岸翠绿,风景如画。民之乐,堤防都成孩子们的游乐天堂,大人们闲聊、议事、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河之养
如何管理好堤防工程,并发挥好效益?该区建立堤防管理体制,成立区堤防管理所,与区水政监察大队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加大对堤防巡查的力度,巡查次数也由原来的一月1次,调整为一月2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严厉打击破坏堤防工程及附属设水利施的违法行为。
各乡镇在严禁垃圾、污水入河的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堤防管理长效机制。东固畲族乡建立堤防安全管理员队伍,每公里堤防落实1名管理员,人员从附近村的村干部、退休人员、群众中选聘。文陂镇出台堤防管控“十不准”,明确堤防管控范围内不准乱搭乱建、不准乱开便道、不准开渠打井、不准葬坟立碑、不准打麦晒粮、不准乱堆乱放、不准乱丢垃圾、不准乱耕乱种、不准乱挖乱填、不准破坏树木。值夏镇实行堤防巡查机制,由乡镇驻村干部每旬巡查1次,村干部每周巡查2次,并实行有奖举报。
河之养,堤防工程养护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予以保障;民之护,群众都把堤防工程当作自家的物产一样爱护,“谁都不忍心破坏,即使河堤上有垃圾,看见也会弄走。”文陂镇渼陂村支书梁仁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