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河长制"试点效果初显 "管养分离"起步

07.11.2015  10:30

    11月2日,江西公布“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分别任省级正副“总河长”,这充分表明江西坚决保护河湖水质生态的决心。作为江西“河长制”新模式的“试验田”——靖安“河长制”试点已有3个月。

    11月5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一套河湖管理新机制已在当地建立,而且高效运行,“河长制”治水效果初步显现。

    治水

    1.敢于“吃螃蟹” 形成合力治水

    河流保护与污染治理,要见成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河长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长效、科学、高效的机制,保障河流“长治”。

    11月4日,靖安县召开第三次“河长制”推进工作会。11个乡镇“河长”负责人列会,逐一报告当地“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靖安县河湖管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水务局局长王仕钦感慨地说:“‘河长’们的发言有板有眼,都不是外行,说明大家都用心在抓这项工作。”

    今年8月,靖安县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管护试点。对全县11个乡镇、75个村境内2公里以上河道、支流,及水库、山塘实行“河长”“库长”责任制管理。由县长担任总河长,全县设有县级河长4个,乡级河长11个,村级河长50个。

    靖安缘何在全省率先“吃螃蟹”?今年初,靖安成为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当地把试点的突破口锁定为“河长制”。

    王仕钦说,与全国大多地方一样,靖安也长期存在“多龙治水”的尴尬,涉水部门有水务、环保、农业等10多个部门,这导致“环保不下河,水保不上岸”的尴尬。要打破这种格局,以“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可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治水”。

    靖安县双溪镇地处北潦河下游,往年若发大水,死猪、垃圾就会从上游漂下,而县城居民的饮用水源地又在辖区内,该镇每年得花不少钱打捞,以确保县城5万居民饮水安全。实施“河长制”后,上游各乡镇“守河有责”,再没出现这种情况了。

    2.多年实践积累 好水以护为主

    水的问题表象在河湖,根源却是在岸上。靖安试点“河长制”并非“心血来潮”,可谓多年积累水到渠成。

    靖安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诸多基础性工作,为如今的“河长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建成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站28座,改厕1万余户,建设沼气池1.2万余个,基本做到污水不直接排入河中;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对全县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垃圾对水源的污染。

    王仕钦说,靖安是全省最早提出“生态立县”的县之一,全县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以上,不存在工业污染,只有部分农业生产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相比较而言,许多地方的“河长制”以污染治理为主,而靖安的“河长制”主要功能是未雨绸缪,以保护为主,推行的压力就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