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讲好话的艺术

27.11.2015  14:27

  □叶学龄

  当领导干部几十年,我有一个讲话不用稿子的习惯,即席讲话、开会讲话、作报告如此,向上级甚至中央领导汇报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有些同志说我口才好,讲话、作报告有针对性,有哲理性和鼓动性;有的甚至说,听我讲话、作报告是一种享受。这分明是恭维。殊不知,我曾经三次站在讲台上吓得不敢睁开眼睛说话。

  一次是1952年3月18日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入团宣誓大会上。头天,我的入团介绍人洪连阶同志对我说:“明天区里开新团员入团宣誓大会,你代表新团员发个言。”当时,我刚由一个农村青年选任进贤县龙坊乡文书(半脱产干部),从未见过大场面,更别说上台讲话。我对洪说:“我不敢上台,你换个同志讲吧。”洪说:“这是团组织的决定。”当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着明天发言的事。那时,我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任务、要求等都还不清楚。第二天,当大会主持人宣布我发言时,我顿时心跳加快,两腿发抖,站在台上许久没有开口。台下一鼓掌,头天夜晚想好的几句话全给吓跑了。二三分钟的发言,只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团组织的决定”这两句话还比较切题,其余不知讲了些什么。这两句话还是洪连阶同志事先教我讲的。下台后,自己悔恨胆子太小、脑子太笨,一个人跑到场外去哭。

  第二次是1953年12月县委三级干部大会,总结统购统销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要求每个区推荐一名先进模范在大会上介绍经验,我们第七区推荐我去介绍经验。那时,我是区委委员、区委宣传委员,负责剑溪乡的统购统销工作。全区18万斤购粮任务,完成了28万斤。这次发言,心里比上次还要紧张。一是场面大,上千人的大会,而且都是干部。二是当时自己还搞不清什么是经验。这次,有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几分钟的发言,又是眼睛不敢往台下看。整个发言,像背流水账似的讲了工作的过程,经验一条也没讲清楚。现在回想起来,至少有三条经验可讲。一条是通过忆苦思甜,激发群众的阶级感情。第二条是干部带头。乡长龚龙金、乡主席蔡员木带头卖余粮,带动了全乡干部、群众。第三条是典型引路。耐心地做通了几户“钉子户”的工作,震动了全乡。可惜,我只讲了工作的过程。会后,我又一次恨自己没出息。

  第三次是1959年暑期全县中小学教师集训班。当时,我是县委宣传部主持全面工作的副部长,由我给集训班作形势报告。由于参加集训的都是教师,比自己有文化,因此我心里很紧张,报告开始几分钟,还是不敢睁开眼睛看台下。后来,仗着自己是“领导”的心理,眼睛才睁开,胆子才放大。这次报告算是比较成功,博得热烈的掌声。当然其中多少也有捧场的成分。

  经过几次紧张之后,我讲话、作报告慢慢地变得从容起来。虽说讲得不咋的,但是不敢睁开眼睛、两腿发抖、心跳加快的情况没有了。可见,人的潜能很大。上台讲话由不敢睁开眼睛到睁开眼睛,由要讲稿到即席讲话都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积累、锻炼成长的过程。不经过、不完成这个“过程”就突飞猛进,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

  讲话、作报告,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必备的素质。因为我们做任何一项重要工作,都要先做宣传舆论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功”。干工作,“做功”固然重要,但“唱功”也不可少。“做功”是“唱功”的归宿,“唱功”是“做功”的先导。任何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宣传取得共识,万众一心为之奋斗才能众志成城。讲话、作报告,要达到有针对性、哲理性和鼓动性的要求,一要掌握“武器”,即打牢自己的理论功底。理论功底雄厚方能明事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二要吃透上下两头。吃透“上头”,即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吃透“下头”,即多调查研究,掌握群众脉搏,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讲“套话”,不搬书本,不打官腔。我们有些不成功的报告、讲话,问题就出在:要么就事说事,停留在感性阶段,上升不到理性,使人得不到要领;要么生吞活剥理论,之乎者也,不切实际,空洞无物,使人感到乏味;要么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你未讲,人先知。因此,讲话、作报告,切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拿来主义。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