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战役: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后一战是哪次?

06.08.2015  19:32

粟裕(左二)指挥作战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孟昭庚,原题:打响抗日最后一战

  高邮战役,是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此役,创造了在一个县城歼敌最多的纪录——全歼日军1100余人(内俘892人),伪军4000多人(内俘3493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6000多支。高邮战役的胜利,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的日伪重要据点,沉重打击了日蒋合流进犯华中解放区的阴谋,保卫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极大地鼓舞了苏中解放区的广大军民的士气。

  夺取高邮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数月,高邮、泰州、江都等苏中城镇仍为日伪军所驻守。根据蒋介石给冈村宁次的命令,高邮日军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等待国民党第25军前来接收。

  高邮是国民党军沿运河北上攻击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驻地两淮(淮阴、淮安)的必经之地。当时国民党军声称:“运河是道大门,高邮是把大锁,只要占领高邮,就等于打开了大门之锁,就可以长驱直捣两淮,置共军于死地。

  1945年11月下旬,刚刚在新四军第1师的基础上整编就绪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经过深思熟虑,于12月3日向中央和已移至山东的新四军军部建议:集中3个纵队消灭邵伯之敌,同时组织高邮战役,歼灭该地拒降之敌,除却后患,以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之企图。2天后,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复电:“同意来电报告,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整个战役以一个月结束才好。

  按照战略部署,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收复邵伯,肃清高邮外围据点,围困高邮城;第二个阶段,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华中野战军决定由陶勇率第8纵队及军区特务团、高邮独立团及地方武装共7个团攻打高邮城,以姬鹏飞指挥的第7纵队攻击高邮以南的邵伯古镇。

  各参战部队接到命令后,战斗情绪异常高涨,战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高邮位于华中解放区南线,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是苏中连接苏北的水陆交通要道。高邮城四周为湖泊河流所环抱,城墙又高又厚,工事坚固。城内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2个大队约1100余人,加上伪军、伪县保安大队、伪警察,总兵力约5000余人。日本投降后,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支持纵容下,日伪军征用了24万民工,又在高邮城外筑起一道长10公里的坚固城垣,修筑了大量炮楼、碉堡,以便孤注一掷加强守备。日伪军自恃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再加上有国民党军撑腰,态度异常骄横。日军司令官岩崎大佐不但对华中野战军令其率部投降的通牒不予理睬,而且还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向新四军“收复失地!”积极谋划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解放区。

  “攻心”劝降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决定于12月19日发起高邮战役。司令员粟裕召开作战会议,要求各部务必于12月19日白天之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担任主攻高邮任务的第8纵队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迅速从淮安南下,进到高邮以东三垛镇一带休整待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均亲临8纵,率营以上干部围绕高邮城勘察地形,调查研究敌情,部署战斗,确定从高邮北门实施主要突击,共使用7个团的兵力:以第64团沿运河大堤攻击高邮北面;以第66团及高邮独立团攻击城东的重要据点泰山庙,得手后向城内突击;以第68团攻击高邮南门;以第70团攻击高邮东门;以第72团主力担任攻城,以一部向高邮湖方向警戒;以军区特务团向高邮城南敌车逻据点攻击,以确保第8纵队侧翼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