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部”的守望者:赫哲文化传承人

15.02.2014  15:38

  中新社哈尔滨2月15日电 题:“鱼皮部”的守望者:赫哲文化传承人

  作者 于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上世纪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知道了乌苏里江边生活着一个名为赫哲的民族。人们对这个渔猎部落产生了无限遐想,那是一个时代所描绘出的世外桃源。

  时光荏苒,船歌不再流行,赫哲族也不再为人熟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琳14日在其挂满赫哲艺术品的工作室中对记者说:“现在赫哲青壮年都到外地谋生,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讲几句赫哲语,赫哲文化几乎就要断代了。”张琳是中国唯一讲授赫哲族鱼皮艺术课程的教师,作品《松花江百里湿地》获世界最大鱼皮画吉尼斯纪录。

  举世无双的鱼皮艺术

  张琳的工作室展墙上一幅名为《萨满祈福》的鱼皮画格外引人瞩目。画面中的女萨满头戴鹿角、插满哈达、手持鼓槌、腰系铜铃,身上穿着的萨满服前后都有铜镜震慑妖魔。人物表情凝视上方、通体通灵、身体大力回转并舞动着,再加上深蓝色的背景更添神秘感,衬得画面格外的灵动逼真。

  这幅曾代表黑龙江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萨满祈福》是张琳的创新之作。她对记者说:“鱼皮艺术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及地域特点,‘衣鱼兽皮陆行乘舟,鱼皮制衣酒敬神’是赫哲族聚居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城市中很少有人懂得鱼皮画制作技艺。2003年,我独自到深山中向赫哲族老艺人拜师求教。学习到传统技艺后,我又想将鱼皮画与现代艺术融合,之后就开始利用鱼皮自然的窝鳞和黑灰白本色来表现世界万物了。

  据资料记载,赫哲全族仅有4000多人,是中国唯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穿鱼皮衣、食鲜鱼肉、划鱼皮舟、绘鱼皮画,世界上从未有过一个民族与鱼如此息息相关,所以历史上赫哲族也被形象的称为“鱼皮部”。

  迈进高校的民间文化

  近些年,随着赫哲族高龄老人的离世,赫哲民族艺术即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张琳急需为其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如果作品只躺在博物馆里,那么赫哲文化可能很快就会只存在于记忆中了。我要让它走到年轻人中去。”2010年,张琳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了赫哲族鱼皮艺术课程,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走进了高校的课堂。2013年,学生创办的鱼皮画公司3个月就有了20万的收入。学生们学到了技艺,宣传了赫哲文化,还有了收入。现在定额80人的班级每次都会有上百人报名,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学员,可谓一课难求。

  4年前,张琳听说黑龙江省残联有残疾人喜欢这门艺术,她又去学习了手语。2011年,张琳和十几位残疾人学员共用400多张鱼皮创作了长5米宽2米的《松花江百里湿地》。经上海吉尼斯总部确认,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鱼皮画。

  情系“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由于赫哲族文字早已失传,这种口传叙事长诗就成为了赫哲历史故事传承的唯一方式,被誉为原始语言艺术活化石。

  张琳曾多次带领学生行程累计3000余公里,对赫哲族聚居区进行了调研,整理报告累计4万字。调查发现古老的“伊玛堪”正在渐渐消亡。张琳对记者说:“2003年赫哲族艺人尤金良去世后,‘伊玛堪’已无人能唱全篇。通过实地考察,我整理出了26篇汉化版的‘伊玛堪’,我要尽我所能地抢救这些文化,它们是随着赫哲民族脉搏一起跳动的生命。

  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木活字印刷术之后中国第七个入选项目。(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