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的历史意识和远见:革命并非一时血气之勇
核心提示 :这样的轻身以酬革命绝非一时血气之勇,而是真正明了革命的意义。在黄兴身上,流淌着湖南人的担当,有着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天命感,有着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牺牲意识。
(黄兴画像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 作者:佚名 原题为:黄兴的远见:革命非一时血气之勇
黄兴(1874年—1916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与孙中山一起,以“孙黄”并称于世。
孙中山被称作现代中国的“国父”已近百年,基本上成为定论。仍有文章可做的,不过是对“国父”究竟为单数还是复数的讨论,以及复数中哪些人可称“国父”:黄兴、宋教仁、章太炎,有人甚至把袁世凯都拉进来……不管名单有多长,革命党人为主体却应是一个正见。而发掘现代中国“国父”们的人物性格、立国思想、彼此分歧……可能是更值得做的工作。
这其中,最无争议的“国父”黄兴却最为大家忽视。在近年来的社会纪念和学人论述中,黄兴的哀荣和寂寞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即使人们做了一些还原的工作,但作为辛亥革命的元勋和现代中国的国父,他的面孔仍是模糊不清的,远比不上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等人那样鲜活。
历史眼光非常人所及
黄兴出生于湖南的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满清入主中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变化,黄兴曾对李书城等朋友说:“我的远祖在清初曾写过遗书,要黄氏子孙永不出仕清朝。”按他自己的理解,读书不是为了求仕,而是为了求“真知识”。
黄兴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学者。黄兴本人中过秀才,在留学日本之前,即已“字习东坡,文宗韩柳”。这种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黄兴的历史使命意识几乎是注定的。他参加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的召唤,“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起初他们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
这也可以解释他的执行力、威望一度凌驾于孙中山之上,却始终不愿取而代之。革命党人多次倒孙中山,黄兴都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一般人以为是谦让,其实这也是黄兴的见识高出众人之处。孙中山的人格魅力是一般犬儒难以理解的,一些人隔着百年回头看,以为孙中山是一个说空话放大炮没发挥作用的人,这完全是想当然。我相信黄兴是读懂孙中山了,因此他知道一个时代的到来,需要当之无愧的领袖。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再三感叹,黄兴甘当配角,成就了辛亥革命。
黄兴的历史眼光非常人所及。还在日本主持同盟会工作时,黄兴就知道储备人才的重要,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陆军士官生有近百人加入同盟会,包括李烈钧、程潜等后来民国的风云人物。李书城回忆说:“黄先生以为陆军学生须在回国后掌握兵权,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因此,他嘱咐陆军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不到‘同盟会’总部往来,陆军学生的入党证也由黄先生一人独自保管。并商议由陆军同学在‘同盟会’会员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另组一个团体,名曰‘丈夫团’,以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团员应具的品德。”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做了都督、军、师、旅、团长的人中,“多属‘丈夫团’的同志,都是黄先生所熟知的人。因此革命军人与黄先生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命军人中具有极高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