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龙:让更多“井底人”沐浴在阳光之下

10.12.2013  11:31

  昨日,“井底人”王秀青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和北京某高校已达成初步意向,该高校向其提供月薪3000至4000元的工作,并提供食宿,他今明两天就会去上班。(12月9日 新华网)

  在媒体的助力之下“井底人”的天空变得无限广阔,他的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着落到去高校就业、食宿无忧,看到他“月薪超3000元”很多网友甚至纷纷生出“羡慕”之情。但是如果深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王秀青的改变现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更多的“井底人”可能没有那么幸运。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媒体的目光之外,在政府的救助体系之外,还有很多人处在饥寒之下,有的人没有房屋住在城市或是乡村的拐角,这些人都是“井底人”。如何发现他们,让更多的井底人沐浴在阳光之下,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从“井底人”事件中所领悟和学习的东西。

  事件发生后的12月6日,记者看到几名工作人员在北京丽都花园附近封堵井口。从此,这里的井下再也无法住人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再也不会有人住在这样阴暗潮湿的地方了。但是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却依然存在,很多人正在期盼社会的温暖阳光。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做?

  其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低保、社保、农保,多种形式的保险正在全方位的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很多事件告诉我们,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政府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应该持续不断,加大力度。不要等到媒体的视角已经把事情炒热之后才去行动。

  其二,让弱势者信任社会。井底人王秀青此前已经被人发现住在井底,但是他并没有接受救助。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这些“井底人”主动跳出井外,让他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相互帮助、共同富裕正是人心所向。

  第三,制定有针对性的扶助方案。井底人为了节省房租而住在地下,而前阶段时间媒体也报道有人在胡同房顶搭起了蒙古包,一住就是半年。当前城市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心头之痛,如何尽快解除这些痛苦,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方案出台。

  沐浴阳光是每个人的权利,有时候解除人们心中的霾更能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