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18.08.2014  20:09

[一周聚焦:上海书展]

书香上海尽显大都市人文品性

远行或者阅读,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8月13日, 2014上海书展开幕,500多家出版社带来约15万种图书。

书香漫申城,《解放日报》感叹:历经11年深耕细作,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书籍的展示交易,演化为市民阅读的庆典、思想交流的盛会,成为上海一张优雅的文化名片。

根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显示,尽管遭受数字阅读冲击,但上海市民阅读首选纸质书,纸质书阅读时间回升,高出数字阅读25.15%。《解放日报》评论员施平从中解读出上海的人文底蕴:上海人读书对“无用之用”的倾向,实际上就是这座城市在世俗、务实的背后所蕴藏的另一种精神,并最终积淀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上海之美。

东方网期待,一年一度的书展盛世,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推动整个城市阅读风气日渐浓厚,阅读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众阅读热情更加高涨,书香城市彰显文化大都市的市民风范和更趋阅读习惯,催发市民阅读成为一种风尚,一种高品质的行为。

在上海市民叶铿眼中,书展是全上海“最大的书店”,他尝试以“读书的名义”在《东方早报》上“怀旧”: 这年头流行怀旧,我们80后的青春其实还没过,现下也纷纷感伤起自己的青春回忆了。怀旧其实是一种集体的文化仪式。在这里,庙堂与“江湖”、鸿儒与“白丁”找到了一个有机的结合点,教人喜闻乐见而不曲高和寡。

书展前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亲自撰文指出,“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城市。” 实际上,文学更是关乎一个民族的光荣和梦想。

书展期间,《人民日报》整理刊登作家刘醒龙的书展讲话呼吁:我们要像崇拜泰山、崇拜普陀山一样崇拜我们的诗歌,要像保卫我们的领土一样保卫自己的文学,保卫我们的文明,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学。

阅读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人民日报》亦有“人民时评”展望:当品质阅读成为风尚,反过来,它也将催动我们的出版界提供更有价值的图书,避免娱乐化、游戏化出版现象的泛滥,真正做到启蒙大众,推动文明。

[一周关注:加密手机]

信息安全应该成为一种公民信仰

近日,陆续有媒体报道“上海部分机关公务员改用国产加密手机”,以往并不热门的加密手机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关注。记者描述“加密手机在上海已经卖断货”,更有报道表示,“上海只是一个开始,其他区域也在谈判中,预计将带来一股换机潮”。

对于这一非官方消息,舆论显示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关注,部分国产手机概念股也一度涨停。多数网友表示认可与支持,他们认为公职人员的手机很重要,应该注重信息保护,以免无意间泄露了“国家秘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网友“慈溪火同人”说:这不仅仅是使用手机泄密的问题,作为这个国家的公务人员都不使用国货,那么他们怎么能够好好维护这个国家的利益?

加密手机的热度飙升并非空穴来风,苹果承认手机存在“后门”是其直接导火索。此前,《新闻联播》报道苹果公司首次公开承认其ios 系统存在“后门”,能够向相关人员提供手机用户的通讯记录、短信、照片、位臵数据等信息。有分析称,这一事件实际是“棱镜门”的后续,由于手机与用户工作生活的密切关系,将会对政府和个人产生更深刻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公务员使用加密手机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将对手机信息安全更加重视,国产加密手机通信市场或迎来春天。因此,有文章指出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将成为这轮“加密手机风”的主要受益者。其实,这种纯商业的判断有些本末倒置,毕竟信息保护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手机用户。

信息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应该成为公众的一种信仰”。《重庆晨报》评论员龙敏飞强调,个人信息裸奔,是影响隐私的大事;公职人员信息的裸奔,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泄露的是国家政策、国家机密等信息,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这样的境况下,保护每一个人的信息安全,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在赚足眼球的同时,国产加密手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网民就表示拿“加密”说事儿有着商业炒作的嫌疑。《齐鲁晚报》认为,除涉密部门和特殊岗位之外,加密手机实际上并非公务员的“必需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使用加密手机是否有必要,人们更愿意接受这样一种思路:与其让加密手机成为受追捧的特殊手机,不如下工夫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让每一部手机都成为“加密手机”。

[一周人物:东亚女球迷]

中国足球也有温情的大爱时刻

日前,上海一名年仅16岁的上海东亚女球迷在回家路上被奸杀,犯罪嫌疑人当日即被抓获。这本是一起凶残的刑事案件,却牵引出中国足球的大爱彰显。在2014年中朝联赛第20轮比赛中,首先是球迷们自发在看台上为离世的这位女球迷留出空位并摆满白玫瑰,而在赛后,主队上海上港的全体球员也来到看台上,献花致敬以示纪念。

这番在国内足坛并不多见的举动,是“球队和球迷共同谱写的大爱之歌”,网友“瘋子的鑫”感慨:这就是中国足球过去长期所缺少的人文关怀。网友“老船长Jeep”也点赞: 上港的年轻人,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 了责任,看到了能担负起责任的肩膀。

解放日报》在报道此事时,有意讨论“金钱之外更重精神”的足球公益——一直以来,中超联赛似乎被金元攻势掌控,成绩成为评判俱乐部运营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职业足球内涵丰富,绝不仅仅是比分板的作用”。

这份上海市委机关报呼吁:中国足球需要领悟足球的更多维度,扮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公益角色。应该把职业足球的本质定性为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产业,因为足球是属于大众的文化,是为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

在当日的比赛中,上海上港1:0力克河南建业,但东亚俱乐部的温情举动,“比一场胜利更值得竖起大拇指”,《新民晚报》盛赞:这一切,所有球迷都看在眼里,球员们的真情流露,让人看到了职业联赛在攀比金钱、追逐成绩之外,足球带给外界的正能量。有这样的俱乐部文化建设,又何愁不能得到更多球迷的拥护?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