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巧合节日的隐喻
“当汤圆遇上玫瑰”,这是我所在城市一家媒体2月14日的头版标题,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据说19年重叠一次。
情人节何时传入中国,我没有考证。但这个节日在中国激起的热情,可能已不输于西方了。这一天,是花店和酒店的丰年,玫瑰价格翻番,酒店客房听说早几天就订不到了。
情人节在西方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是不是一个与家庭观念相悖的节日,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关心。许多人在纵享这个舶来节日,还有许多人可能什么都没做,却也热烈地讨论它。在西方,我想这肯定是一个正大光明的节日,否则无法成为传统。在中国,却被赋予了暧昧模糊的色彩,成了冲击家庭和放任身体的表征。无论这是不是一种庸俗的理解,但确实反映了一定社会现实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变迁。元宵节,对中国人来讲意指是很明确的,它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体现的还是传统家庭伦理。但说实在的,它在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已经无法掩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它的轻视和敷衍。它不是一个假日,没有多少人在过节形式上给予它格外的隆重,甚至在文化意义上也被稀释和消解了。
节日无疑是非常具体的文化象征,浓缩着民族和文化圈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节日,体现着群众、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感。传统节日当然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用以强化群体和文化属性。
节日在中国,显然有一些现实尴尬。国家层面,我们有传统和非传统的重要节日,有的是国家法定假日,有的在文化意义上展示继承,有的还有组织性的联欢仪式。近些年来,更有对传统节日国家重视的增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本土节日成为普通人自觉的狂欢。人们把节日当作旅游日、休息日,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一个交待。
相比之下,舶来节日和自造节日却越来越掀起民间欢乐的热潮。特别是青年,会费尽心思为这些节日做出安排。很难说这是西方文化和消费文化冲击的结果,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节日背后的西方文化传统,也并非一定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其实无论是过节的方式,还是节日的意义,都被重新塑造了——他们在自造欢乐,自造意义。
当汤圆遇上玫瑰,当元宵节遇上情人节。网络上有调查,显示说更多的人倾向于回家过元宵节,于是乎喜不自胜。这种思路,或许是主流的、讨喜的,我们乐于接受中国战胜西方、传统胜过现代的调子。
近代以来,我们确乎长期存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紧张,在许多层面有所体现,节日是其中之一。一个节日的巧合,或许暗合了这种隐喻,不仅是人们选择过什么节,也是我们如何选择文化和价值。然而我想,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对两种文化的双重抽离,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青年人都不去理解和理会,他们制造当下的快乐,制造自己的意义。或许,这就是当前中国青年中的文化现实。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