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现实版” 江西高安推进城乡一体化纪实

23.03.2015  10:19

    新华网江西频道3月23日电(李 莉)去高安的人,大多都会到瑞阳新区看看。

    从2012年动工,短短两年多时间,一片荒坡变身一座新城。徜徉其中,超前的规划、通达的路网、林立的塔吊,令人惊叹。更值得点赞的是,高安出台的六项惠民政策,从教育到医疗、从就业到养老,对失地农民进行了妥善安置,1000多名农民“华丽转身”,真正成为“城里人”。

    瑞阳新区的蜕变,只是高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例证。近年来,高安统筹推进城乡大融合,城乡面貌同步改善、经济同步发展,居民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城市化的乡村”在高安成为“现实版”。

     既重“形态”更要“内在”, 让村民身体和思想“同上楼

    春节前,石脑镇梅江村村民陈太平一家搬进新居,三层的别墅式楼房宽敞明亮,液晶电视、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太阳能、自来水也用上了,还带有卫生间、车库,70多岁的老母亲每天乐得合不拢嘴。

    “以前村里道路难走、房屋破旧、垃圾遍地。如今道路全部硬化了,安装了路灯,绿化也在跟上,家家户户住上楼房。现在过的生活,叫我说和城里人没啥两样,甚至还让城里人羡慕呢!”说起村里的变化,陈太平抑制不住的兴奋。

    梅江村离集镇不到0.5公里,有1200多人。由于人多地少,20多年来,村里没建一幢新房。2013年,高安市按照“统一拆除、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地基、统一外观”的原则,对梅江旧村进行整体改造。去年底,连排的双拼别墅拔地而起,全村305户村民中,有248户搬进了新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使梅江村已然成为集镇的一个高档小区。

    为改善农村环境,去年以来,高安投入1.3亿多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3700多个自然村村村聘有保洁员,家家都有垃圾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分片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华林山镇艮山村是个千年古村,在镇村联动建设中,投入2300多万元,对村内110幢房屋进行维护改造,修复古石巷、打造水街、修建河道,并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聘请了3名专职保洁员。如今,古村徽派成韵,小桥流水,虽然游人不断,但始终保持着洁净美丽。

    乡村变城市,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态美”,更要有“内在美”。 高安真正建设“形神皆美”的城市化乡村,弘扬法治观、传承新风尚,着力推进农民“身体与思想同上楼”。

    梅江村制定了《二十好》村规民约,倡导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艮山村的族规族训《皆知初》,四字一句,四句一首小诗,一共三十首,每首包含一个道理,村里男女老幼都必须学习。与此同时,独城镇、田南镇等地也积极开展“四项法制”进家门、评选“好媳妇、好学生”等活动,促使村民的观念发生转变。

    昔日“脏乱差”,如今“和乐美”,“秀美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成为高安广大农村群众的共同心声。

     市乡经济同步发展,让更多村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初春时节,在田南镇海亮集团蔬菜基地,甘蓝、娃娃菜、五彩花菜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干这活儿不累,一个月能拿近2000元工资。”在温室大棚里,40多岁的简爱秀正忙碌地采摘,这些新鲜蔬菜包装后,将送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简爱秀是田南镇园东村人,土地流转给海亮集团后,两夫妻都做起了农业工人,她的工作是蔬菜管理和采摘,丈夫黄坪古做的是扎架和土地平整,日工资分别是60元和150元。两口子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后,每亩年收入450元;加上两人在海亮的务工费,算下来,一年增收两万多元。8小时工作制,打工种田两不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满意。

    “我们镇许多农民在海亮打工,去年,项目区9000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企务工等方式,人均增收3000元,占全年收入的1/4强。”该镇负责人如是说。海亮集团首期建设富硒蔬菜、生态果园、有机葡萄、生态肉牛、优质水稻五大板块,据测算,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发放普工劳务费1741万元,土地流转费631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过上“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生活,高安按照科学定位,推进市乡村经济同步发展。

    市级工业园区、建陶基地和昌西文化产业园三大园区错位发展,解决10多万农民就业;

    各乡镇根据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新街镇大力发展锂电产业,建立一个占地300多亩的锂电产业园;上湖乡投资1500万元,建立5000亩蔬菜标准园;大城镇按照田园城市的理念,着力打造“城市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让农村就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目前,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7个,总投资超200亿元,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点……

    与此同时,高安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辣椒村、香烛村、禽苗村、汽运村等一批专业村,让更多的农民真正富起来。

    15万农户变成“城里人”,30万农民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在高安,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城乡一体化“快车”,在家门口实现就近转移、就近工作,成为和城里人一样的“上班族”。

     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走进独城镇力山普京学校,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教学楼、标准的大操场、崭新的塑胶跑道……要不是有人介绍,真难以置信这居然是一所村级小学。“我们学校跟电视里看到的一样漂亮!”孩子们满心欢喜。

    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的均等化是关键。高安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高安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农村学校改造项目113个,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试验室、多媒体设备实现班班通;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全市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诊疗设备,村村建成卫生室,县乡医院实现双向转诊;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补贴,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开通线路36条,日均运送旅客1.9万人次;投入5.6亿元启动西水东调工程,途径村前、杨圩等七大片区,惠及40万城乡居民;率先在全省统一城乡居民养老标准、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农民养老金由银行代缴,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达99.5%,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与此同时,高安在规划布局上注重城乡一体,整体布局,形成“一核两翼三轴”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做到“集镇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村庄与集镇规划相同步、产业发展与镇村建设相统筹”,涌现了灰埠、相城、杨圩等一批新型乡镇,八景、石脑更是跻身全国重点镇。

    在八景镇,有全省首家乡镇数字化影院,有集宾招、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全省率先建成村级敬老院,卫生院配备的彩超、CR成像等先进设备,达到县级医院标准,成为“当县建镇”的范例;

    石脑镇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功能一流的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完善了垃圾中转站、生活污水处理站、文化广场、自来水厂、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集镇品位全面提升,常住人口3年翻了两番……

    随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的覆盖,过去许多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如今开始惠及更广大的农村。

    城市化乡村的“现实版”,给了世人一个惊喜——原来,乡村可以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