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牵起失联31年的亲情
龙景君 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今年3月8日,远在安徽黄山的黄建斌再一次寄出一封挂号信,收信人为“江西南昌市江大南路3号(产品检测院)蔡红珍女士”。
南昌市青山湖区邮政分公司投递员熊军辉在投递时,发现地址与单位不符,且该地址查无此人。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封投不出去的信,于是拨通了挂号信上寄件人的联系电话,告知情况。
“您好,请问是黄建斌吗?您写的这个地址找不到收件人,有什么别的资料可以给我吗?我再找找。”熊军辉说道。电话那头是位老人,他语气激动地说道:“好好,我和你说……麻烦你一定要帮我找到,一定要帮我投递到,谢谢。”
原来,这是一封寻亲信。1989年4月6日,黄建斌最后一次和姐姐蔡红珍联系后,彼此就失去了音信,这一断就是31年。这些年,姐弟俩一直坚持寻找彼此,但是老人不熟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只能通过书信的渠道来寻找对方。
熊军辉在了解这个情况后,便下定决心,要帮助老人找到亲人。他把当日邮件投递完,吃过晚饭后,便开始了“寻人之路”。地址上的江大南路3号找不到人,他就去产品检测院宿舍楼(江大南路9号)问,保安师傅不清楚,就请其帮忙联系单位领导,查档案,看看能否从退休人员里找到。但是因为疫情原因,该单位未全面复工,这无形中又给找人增加了难度。
一晃5天过去了。按规定,核实了地址信息错误的情况,可以退回信件,但熊军辉还是不甘心。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来到江大南路3号和产品检测院宿舍楼,向周边的老人打听,看看会不会有新的收获。
3月16日,熊军辉像往常一样又来到院内,没想到,这一次传来了好消息。他碰上了蔡红珍原单位的同事,拿到了一个电话号码。
只知道姓名、电话,信息这么少,不能确定是同一个人怎么办?熊军辉决定先试试。“我主要是怕老人家失望,我就先当个联络人,再当个‘报喜鸟’。”熊军辉笑着说,“运气还不错,真找对了。”
在电话中与黄建斌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之后,熊军辉立马将这封信送到了收件人手中。不久,70多岁的黄建斌就接到了姐姐的电话,两位老人都非常激动,并约定今年6月份相聚。
熊军辉做的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直到4月,公司收到黄建斌的感谢信,大家才知晓这件事。他憨憨地说:“我知道我投递的不只是一封信,更是一份希望。我必须把这件事做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