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一带一路”朋友圈:潜力巨大 含金量很高

09.04.2015  11:29

放飞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基础设施建设优先 唐志顺作(人民图片)

  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中石油承建。新华社记者 张平摄

  “我们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的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外交部长王毅这样总结中国的“朋友圈”。

  朋友圈,一个随着微信而被人们熟悉的概念。在朋友圈里,人们发布状态,获得点赞和评论,在圈子里赢得认同,收获朋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超过一年半,这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加了数十个好友。中国发布消息,他们积极点赞、评论;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他们热情相迎。

  透视“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你会发现它的含金量很高。

   朋友圈诞生记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设立,开始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两次演讲。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位随后前去考察的官员坦言,尽管“一带一路”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期待,但在一开始,一些国家的回应并不积极,直到中国逐渐将愿景铺开,以高度的诚意展示出中国的计划,才引来了大量的朋友。

  如今回望,中国主动表达诚意的场合有很多。例如,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时,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还有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有诚意,就容易扩大朋友圈。自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与包括沙特、卡塔尔、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早已通过发表联合声明的方式确认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共识。

  直到今年3月28日,中国在这个朋友圈发布了“长文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八部分内容,将背景、原则、思路、重点、机制、态势等一一阐明,甫一发布,即引起强烈关注。

  用行动加入朋友圈,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总结说,在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数十个国家进行过沟通并获得了积极反馈。

  就目前进展来看,已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东南亚方向,中缅铁路、公路、皎漂港及特区、西哈努克港及开发区、中老泰铁路、印尼港口及开发区、泰国罗勇工业区等,进展良好;中亚方向,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正热火朝天;东北亚方向,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早已为人们熟知;南亚方向,中巴公路、核电厂、工业园区等正在建设。

   好友的点赞与评论

  朋友圈里,每当发布状态,朋友们会用“点赞”和“评论”,或表达赞赏,或参与讨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里,点赞多,评论也多。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各个大洲的交流和贸易往来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我们也从中受益很多。我们呼吁进一步促进各个国家的经贸往来。”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萨乌德亲王说。

  和萨乌德亲王有同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2014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俄罗斯官方就对“一带”明确表示支持。而在中亚五国及蒙古,各国领导人和主要官员则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一带”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表达了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

  到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近60个国家表态支持,还获得了东盟、欧盟、阿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

  有加入,就有期待。

  拥有10亿人的印度,期待的是具体的落实。在印度商工部副部长艾米塔尔·康特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亚洲世纪”的关键,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他直言,印度“仍在等待‘一带一路’的具体细则”。

  用行动“点赞”也成为潮流。

  过去一年间,中国-俄罗斯同江铁路桥开工建设,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进展迅速的交通、物流、信息通道、国际航线等互联互通项目,打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

  同时,中缅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投入运营、D线开工建设,在中亚一些国家的电站合作项目,在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的工业园区合作项目,奠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初,历时数年的中泰铁路建设合作终获实质性进展,泰国国家立法议会批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草案。“跟中国开展合作,我们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泰国总理巴育这样说。

  “伟大的国家应当参与伟大的事业,而‘一带一路’计划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美国前副国务卿、基辛格咨询公司副主席罗伯特·霍马茨这样评价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计划。

   潜力巨大的朋友圈

  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到今年3月正式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可以说,中国为构建这个涵盖亚欧非65个国家的巨大“朋友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不辞劳苦”地经营这个巨大的朋友圈呢?

  其实,这个朋友圈并非从天而降。长期以来,中国就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

  今年1月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了10%,进口增长约为1.5%左右。

  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称得上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它贯穿了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有多巨大?数字可以说明问题。这65个国家,共有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覆盖国家的外贸、外资流入,每年增速分别是13.9%和6.5%,高出全世界平均增速一截。据专家测算,在未来10年内,“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国家整个出口将会占世界的1/3,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同时,关键的地方在于,在这些国家中,有许多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着非常大的市场。

  国务院参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开辟新市场、调整对外开放的需要。“发展‘一带一路’,是全球范围内对新增长动力的需求。全球性产能过剩加剧,需要新需求、新增长动力。”汤敏说。

  “‘一带一路’将推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沿岸沿线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的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国家急需发展,摆脱贫穷状态。在所有大国中,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帮助它们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

   朋友圈的经营之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具体的实践措施。

  比如,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西北、东北、东部、西南等地区的多个省份,就被赋予了“核心区”、“门户”、“辐射中心”等定位与功能,并且提出了诸如铁路班列通联、国际博览会、港口、旅游等诸多实际措施。

  而针对沿线国家这一朋友圈,虽然各国资源禀赋各异,但中国认为彼此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提出了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大类在内的具体合作构想。

  这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的方向。汤敏表示,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每年的亚洲国家需要7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电力通道、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根据我们在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经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都是相当稳健的,而且能产生很多附加的、溢出的效果,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要帮助沿线国家改善交通、电力、通信基础设施,通过高铁、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合作开发、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等一揽子安排,推动亚欧经济一体化。”汤敏说。

  朋友圈建设,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良好基础。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表示,目前,中国已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就有77个。这些经贸合作区不仅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平台,也是产业集聚的平台,它们也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

  汤敏表示,除了对外投资外,中国还需要跟进其他的产业投资。

  “有了基础设施,产业进入就容易发展,反过来,有了产业进入,基础设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中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的时期,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把我们相对成熟的工业,像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作为我们到国外投资的强项。”汤敏说。

  也有专家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风险,尊重当地的民意和文化,构建经济建设与文明融合的崭新合作方式。(综合本报、新华社、外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