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带着硝烟的“临时党员证”

26.07.2017  02:33
   

在建军90周年特殊的日子里,共话人民军队光辉的同时,油然而生地的想起了在天国的父亲。

父亲名叫梁林国,出生于穷苦家庭,曾是粟裕大将的警卫员,同时也是本文中“临时党员证”的持有者,还曾是景德镇市1949年建国前入党的五人之一,一个有着近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1946年,年仅15岁的父亲就参加了革命,因表现优秀1947年就入了党。父亲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台儿庄、枣庄、傅山口、邹县、滕县、莱芜、蒙阴、诸城、伍佑、胶河、蚌埠、合肥、开封、上海等大小数十次战役。父亲还多次从事地下工作,担任潜伏敌战区,组织进步宣传、筹备后勤粮草,破坏、切断敌人主要铁路交通的工作,因而多次立功受奖。父亲参加的战役中,记忆最深刻要数在山东临沂蒙山中打响的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以27万人围歼配有美式装备的国名党精锐王牌——整编74师及援军一部共计45万人,这场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当时父亲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状态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

陈毅元帅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给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长江”。父亲也亲眼见证了一幕幕军民鱼水深情:蒙阴人民踊跃支前,母送子、妻送郎、妹送哥上战场的感人场景;还有沂蒙六姐妹主动挑起拥军支前重担,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运送柴火1700多斤;还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0多名妇女一字排开架起“人桥”保证部队战士从他们的肩头踏过渡河……这些画面久久挥之不去,父亲生前时常对儿女讲起。

战争年代,父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当初入党誓言,坚持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革命胜利后,父亲在“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精神感召下成为了一名直升机人,在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的试制工厂从事机械加工工作,勤勤恳恳直至退休。那时父亲处处以一个老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生产的重要时刻,从不退缩,主动加班加点,从未向党组织索取过什么。

父亲一辈子衣着朴素、勤俭节约,为人低调谦和,勤劳吃苦。父亲经常教育说,参军以后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能活到今天就很幸福。粟裕将军都能把元帅军衔给让出去,对于生活,我还能有什么额外要求呢?”父亲去世后没有多少遗产给儿女,那张脆弱、泛黄的“临时党员证”更显弥足珍贵。“临时党员证”封面印有鲜红党旗,封底印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斗”14个大字,在1947年4月1日由战时的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印制颁发,简单朴素;“临时党员证”它需由团以上组织部门编号盖章,只限于负伤的党员入院时过临时组织生活使用。

因为专为负伤党员临时实用,所以党员证上的十一条规章制度带着战争年代的时代特色:一、进攻在前,退却在后;二、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三、鼓励作战勇气,提高胜利信心;四、英勇顽强,为人民立功;五、服从指挥,掌握部队;六、帮助新战士的战斗动作;七、提高警惕,制裁投敌份子;八、加强爱民观念,遵守群众纪律;九、不发洋财,严守战场纪律;十、优待俘虏,不搜俘虏腰包;十一、胜利不骄傲,失利不灰心。

这张镌刻和记录我党发展光辉历程的证件,里面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故事,它是时代的记忆,历史的音符,更代表着一名共产党员心中的理想和丰碑。这张“临时党员证”,老人生前视为“生命”并且伴随着他辗战南北、浴血奋战沙场,虽已历经苍桑,度过70多个寒暑秋冬,现在成了我思念父亲的寄托。父亲虽已故去,但红色精神永存,它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爱党、爱国、爱航空的坚定信念,成为永不退色、功载青史的红色珍品。

每当看到它,心中就充满力量,它提醒着我,曾经的苦难不能忘却,曾经的牺牲不能忘却,共产党人的初心不能忘却;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直升机人,当用实际行动强化思想责任,创新工作业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奏响一曲曲雄浑壮阔蓝天乐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再次打开那张泛黄的纸片,端详凝视,思绪起伏,感觉它重如千钧。(梁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