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前三月5名设区市“一把手”履新

03.04.2015  12:37

  2日,记者根据网上公开资料及媒体报道梳理发现,今年前3个月,我省对南昌、上饶、吉安、抚州、新余5个设区市党政“一把手”进行了部分调整,同时还对省教育厅、省水利厅、省工商局、省司法厅等省政府部门及部分高校党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共新任命(提名)17名“一把手”(不完全统计)。从完成调整的设区市、省政府部门来看,干部队伍“高知化”趋向明显,频现“博士市长”、“博士厅长”等,调整还涌现出了许多“60”后干部。对此,记者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曾明等专家进行了解读。■信息日报记者袁思东/文

  特别注重综合素质

  从完成调整的设区市、省政府部门来看,干部队伍“高知化”趋向明显,频现“博士市长”、“博士厅长”、“博士局长”。据记者统计,新任命(提名)的17名“一把手”中,有6名博士(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

  记者发现,除了注重学历,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也成为此次调整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如抚州市代市长张鸿星,已在江西任职近30年,先后担任过乡镇“一把手”、副县长、区长、县委书记、副市长、常务副市长,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正如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力平在抚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省委关于抚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调整的决定时所说,张鸿星同志政治上成熟,综合素质高;熟悉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操作力、执行力强……面对复杂问题能够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省委认为,张鸿星同志担任抚州市委副书记并提名为市长候选人是合适的。  

  专家解读:领导干部追求高学历,是提高能力素质、期望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在高学历的基础上,官员更需要有法治意识、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干部使用上并不唯学历论,这是一大进步。上述官员的情况表明我省形成了一套既注重学历又重视实干成绩、工作能力的选拔任用机制。

  “60后”渐成主力军

  从年龄上看,此次调整涌现出了许多“60”后正厅级干部。记者统计发现,17名新任命(提名)干部中,有13名60后正厅级干部及1名60后副省级干部,60后干部占比达到82%,其他3名50后也都出生于1958~1959年。5名新任命的设区市党政“一把手”中,龚建华、董晓健、马承祖3人出生于1962年,张鸿星出生于1967年,王少玄出生于1968年。

  此外,现任吉安市市长的王少玄、上饶市代市长的马承祖以及曾任上饶市市长的潘东军都有共青团工作经历。其中,王少玄自毕业后近20年一直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工作,从一名普通科员成长为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潘东军则担任过5年的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马承祖在共青团景德镇蛟潭区委、共青团景德镇市委工作过5年。

  专家解读:根据党政干部任职年限的要求和干部任职的等级制提拔制度,60后走上厅级岗位已基本上是水到渠成了,不同的是,早期任职的年轻化,在职业发展初期就能尽快年轻地走上领导岗位,对于后面的职务晋升影响非常大,这些官员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多为本土培养出来的干部

  记者梳理还发现,17人大多为本土培养出来的干部。这分两类:一类是出生在江西,在江西或外省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江西工作;另一类是出生在外省,但毕业后一直在江西工作。如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潘东军为吉林柳河人,毕业后十余年都在吉安地区计委工作,1995年后调任新干县担任主要领导干部。1998年4月至2015年3月,他先后担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委副秘书长、上饶市市长等职。

  专家解读:在当前的信息、交通和经济往来条件下,传统的官员异地任职的效应如廉政效应已不明显,但有研究发现,外地官员更会有短期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土干部有自己的乡土优势,一方面了解当地情况,另一方面也更会注重本地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会关注本地利益,更会在意家乡父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比外来干部更适合。当然,江西经济相对落后,干部观念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如果有一些外来干部来江西任职,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也是个好事。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