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新时代的“出塞曲”(图)

18.07.2019  09:53

    本报记者 骆 辉

        在万里之外的新疆帕米尔高原,有一支来自我省的援疆队伍,像当年革命老区支援红军一样支援新疆建设,把阿克陶县当作江西“第101个县”来支持。

        在这支队伍中,由205名教师组成的教育援疆组,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分队。他们活跃在克州及阿克陶县的讲台上,犹如井冈山火红的杜鹃,绽放在荒漠、雪山、戈壁上。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回家探亲度假的教师,听他们讲述援疆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用大爱谱写的新时代民族团结“出塞曲”。

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本报记者 骆 辉摄

援疆教师与孩子互动。通讯员 陈思伟摄

        “老兵”新传

        2013年11月,刚上完课的抚州市临川一中物理教师胡冬莲回到办公室,看到门外贴了一张通知,“援疆”二字特别醒目。“新疆的教育较为落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胡冬莲暗暗下定决心。

        当她把援疆意愿告诉年迈的母亲时,母亲不同意。在征得丈夫和孩子的同意后,胡冬莲瞒着母亲,于2014年2月踏上了援疆之路。

        为了不让母亲起疑心,胡冬莲一直以“带高三、工作忙”为由,通过电话保持与母亲的联系。“2015年清明节,我不能回家为父亲扫墓,捏造的一通理由被母亲识破了,她从大姐那里知道我去援疆了。”胡冬莲说。

        胡冬莲亏欠的不只母亲一个人。丈夫章国海在家中排行老大,援疆之前,公公婆婆一直由他们照顾。2014年10月,81岁的公公被查出患有结肠癌。章国海为了让妻子安心工作,没有将老人的病情告诉她,独自扛下了家里的重担。“2015年7月8日,得知老人家快不行了,我安排好工作赶回去和公公见了最后一面。”胡冬莲愧疚地说。

        “家庭的困难都能克服,最担心的还是教不好学生。”胡冬莲告诉记者,刚来克州二中时,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内心难免存在落差,“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太浅又难以应对高考,刚来那会儿感到很挫败。

        毕竟是我省的物理名师,胡冬莲迅速改变以往在临川一中的教学思路,摸索出一套更适合新疆学生的方法:授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模型的建立;练习时,紧扣知识点的难易,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心选编。第一次考试成绩超出年级平均分11分、第二次超出20分、第三次超出23分,胡冬莲所带的班级在2016年高考中物理成绩全州第一。克州“优秀援疆干部”、新疆“最美援疆人”、中央“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胡冬莲的援疆工作获得了组织的充分认可。

        2017年,原本结束一轮援疆任务的胡冬莲,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带着眼下这届学生完整走完高中生涯。胡冬莲的坚持和学生的期盼,打动了江西援疆指挥部的领导,同意她再援疆三年。

        在这批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和胡冬莲一样二度援疆。他们放心不下新疆的孩子,他们渴望改变新疆教育的面貌。

        夫妻援疆

        卢彬是吉安县浬田中学副校长,2017年1月,校领导找到卢彬,问他是否愿意去援疆,向往挑战的卢彬毫不犹豫答应了。

        当年2月,卢彬踏上援疆之旅。当他走进阿克陶县,看到的是皑皑白雪、茫茫戈壁,一切都显得那么萧条时,卢彬感到迷茫:未来三年该怎么过?两个月过去,仿佛在一夜之间,积雪融化了,树叶发芽了,大街小巷顿时有了生机,卢彬沉郁的心也慢慢振作起来。

        在阿克陶县,卢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陪当地教育部门到全国各地去招聘教师。“当时去了甘肃、四川、江西、山东、辽宁、陕西等地。每到一处,我都会以一个援疆人的感受,向疆外人描绘新疆的美好和需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值得奋斗的地方。那次共招聘到了近200名老师,远远超过了预期。”卢彬说。

        卢彬的妻子曹小娟是吉安县庐陵学校的一名老师。2018年暑假,曹小娟来到新疆探亲,短短的两个月,让“向往诗和远方”的她喜欢上了阿克陶这座小城,更让她萌生了留下来的想法。2018年8月,在卢彬的支持下,曹小娟正式开始支教生涯。

        然而,在阿克陶县当老师,并不一帆风顺,一直担任高年级老师的她,被分配在一年级任教。回忆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曹小娟说:“面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我很不适应,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也不好,我对他们简直束手无策。”在其他援疆教师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曹小娟渐渐适应了当地的教学节奏,摸索出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所带班级成为学校的“明星班”,很多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到她的班上。

        随着援疆三年期限的到来,卢彬夫妇将在今年底返回原单位。他们说,援疆的经历,为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那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这段人生经历犹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梦境,短暂而难忘。

        除了卢彬和曹小娟,还有徐林树、刘淑贞,刘文华、吴志芳,周庆礼、刘赛慧,刘金才、李昌红,潘云忠、尹金芳,谌敏飞、刘敏,胡小勇、赖素梅,刘迎春、付艳珍,洪笑、陈超9对援疆夫妻。他们顶住比其他人更多对父母的亏欠、缺失比其他人更多对孩子的关爱,奏响“夫妻双双去援疆”的动人乐章。

        后生可畏

        来自南师附小香溢花城校区的万晓蕾,是一名“90后”年轻教师。2018年5月,《江西省首批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的公布,搅动起她心底沉寂许久的浪花。“我父亲曾在新疆石河子电厂工作过一年零八个月,时常听他讲述新疆的美,蔚蓝如洗的天空深邃高远、轻纱似的白云悠悠飘荡,让我对新疆一直充满向往。”万晓蕾说。

        2018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万晓蕾成为援疆支教队伍的一员,在阿克陶县小胡杨小学任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让万晓蕾很不适应,失声、咳嗽、反胃接踵而至。特别是语言障碍,给她带来极大的不便。她告诉记者:“几次去理发店,都因为与当地人沟通不畅无功而返,以致我的平刘海长成了偏刘海,后来没办法,只能同事之间互相剪。

        在小胡杨小学,万晓蕾担任一(6)班的班主任和国语教师。“第一次走进教室与全班48个少数民族孩子交流时,我顿时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这些孩子汉语基础普遍薄弱,哪怕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还有很多人听不懂。”万晓蕾说。

        第一次测试,班上语文平均分只有20分。万晓蕾找到同在小胡杨小学支教的刘赛慧、付健、肖晨枫等沟通,发现大家遇到的情况相差无异。如何解决国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家一次又一次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不断涌现。

        《以古诗文教学为载体》《朗读教学策略》,万晓蕾和其他支教老师尝试从最短的古诗入手,将古诗教学与音乐结合、与美术结合……他们大胆尝试,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孩子们读准声调、读懂古诗文。到第一学期结束,方法奏效了,万晓蕾班上的平均分翻了一番,今年上学期,平均分已突破70分。

        支教时光匆匆流逝,面对少数民族的孩子,万晓蕾越来越觉得,这是她从教以来最幸福的时光。当她教大家认识“”字时,全班学生立即沸腾起来,这是“晓蕾”老师的“”;当教大家认识“”字时,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这是老师家乡江西的“”;一次班会上,有个孩子突然举手站起来说,“您就是我们的妈妈” ,让万晓蕾瞬间眼眶湿润。“我虽然尚未为人母亲,但那一刻却感觉自己格外幸福。” 万晓蕾说。

        如今,在援疆教师中,“90后”老师越来越多,他们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定格在援疆支教的难忘岁月里,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为民族地区孩子架起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

        “啊!我要去援疆,不惧那山高水长,为它付出一点力量,是我今生最大的梦想;啊!我要去援疆,这情意地久天长,把它当作第二故乡,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光!” 这首《我要去援疆》,对每个援疆教师来说,都是内心的真诚告白。

        援疆为什么?进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透过歌声,让人感受到每一个援疆教师在家与国、情与理、小我与大我之间取舍的坚定。为了支援新疆的教育事业,来自赣鄱大地的一批批教师赓续力量,在天山脚下、帕米尔高原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