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脱贫路

07.08.2015  01:08

  泰和,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可圈可点:

  

  “一蔸菜”富一个村

  

  “刚把地上的芥菜卖完,现在又在田地里插上了秧苗,等到下半年,田里的水稻收割完成后又可种上芥菜,光芥菜一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禾市镇瓦坞村村民肖兵明一脸的喜悦。

  “以往,村里3000多亩耕地到了下半年基本上是成片成片的荒着,没人管理,看着就心痛。”村支书尹小敏介绍。

  2012年,一次偶然,在县城学习的尹小敏听说县城北门村有个菜商要大量收购芥菜,且价格不菲。回村后,他立即和村干部商量,村里每年荒着这么多地,可不可以种上芥菜呢?这种提议在村干部那里一拍即合。

  种植芥菜,27岁的蒋学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前他在镇上修摩托,收入微薄。听说村里要种芥菜收入高,他一口气租下近200亩地,当年就收入颇丰。

  “按一斤0.3元,平均每亩达1万元计算,除去开支一亩收入就有1500多元,相比种水稻来比,一亩要多出400多元的收入。”蒋学武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光芥菜收入就达20多万元。

  “一蔸菜”富一个村。65岁的肖瑞荣和老伴在芥菜地里打零工,年收入1万多元。仅去年,种植大户蒋学武一年为村民发工资就达15万多元。

  

  “一根竹”挑致富担

  

  白云山村,泰和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全村近3万亩山场,一半是毛竹。但不懂得利用,更不知道经营,毛竹在山上自生自灭,村民的日子过得甚是拮据。

  守着金山过着穷日子。1996年,这种日子终于有了改变,镇里依托山区特色,大力推广竹林低改,用科技种竹,科学管林,村民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在镇里的引导下,村民把山当田种,把毛竹当成了打开致富之门的一把钥匙,他们改变传统做法,靠山吃山,科学管理,60岁的罗学玄是村里的毛竹种植大户,毛竹面积达150多亩,在他的精心耕作下,以往只有“茶杯大”的毛竹,现在都变成“饭碗粗”的了。

  在村民的眼里,山上的毛竹就是他们的绿色银行,村支书罗宜辉向记者算了一下毛竹一年的三次产出,一是每年的春节过后就可上山采春笋,每人一天的收入就达成150元,二是在谷雨时期可以去采“死笋”,送到罐头厂做烟笋,一天的收入也有150元,第三次就是在每年的6月份后毛竹上市。村民雷能新在山上种了40亩毛竹,他尝到甜头后,看到了毛竹的致富潜力,不满足自家山头上的毛竹,把目光瞄向远在130多公里外的高山林场,承包了600多亩竹林,如今,他不光盖了新房,还开上了小汽车。

  白云山上的“一根竹”改变了山民的生活,“一根竹”挑起了致富担,幸福指数就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一味药”治愈穷根

  

  万合镇啸峰村有个药材村支书胡晓洪,他在药材行当里摸打滚爬10多年,不光自己富了,还带领村民走上药材致富路,年收获枳壳2万公斤,年收入近百万元。

  胡晓洪走上种植药材这条路,不是偶然,早在10年前,胡晓洪就开始和镇上的几个朋友从事收购药材生意,在多次到新干县收购药材时,他发现新干的枳壳特别多,而且枳壳市场前景好,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自己可不可以也在家里种植呢?”一股创业的冲动不时在他头脑里悬绕。说干就干。2004年新年伊始,他把泰和垦殖场啸峰五分场300余亩土地全承包了,种上1万多株枳壳。

  如今,他的枳壳近销新干县,远销广州、毫州等地。由于精心培育,枳壳质量好,他的销售价格总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枳壳高出一倍,而且供不应求,每年的7月,收购商总是不请自来。

  尝到枳壳带来的甜蜜后,他还租种了30亩地种植药材黄栀子,按每亩5000元的收入,一年收入将达到15万元。

  “一味药”治愈穷根。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啸峰人,纷纷加入枳壳专业合作社,加入到合作社发“”财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