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菜一碗一瓶奶 绿色农业“调出”赣南味道

12.01.2014  15:43

    广州人吃全南“高山蔬菜”、香港人吃崇义“高山大米”、江西人喝于都“高山牛奶”……如今,从赣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绿色农产品,端上了天南地北的餐桌,因无污染的原料和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里到外透着自然的清香。赣州市立足生态优势,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不仅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更使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轨过程中跨出一大步。

    高山蔬菜——

    有了身份大了市场

    在灿烂冬阳下,全南县中寨乡中坑村田心蔬菜生产基地绿意盎然,自动喷头正喷洒着山泉水浇菜,形成一层水雾。漫步基地四周,有一圈薄薄的“轻纱”,“这是蔬菜防虫网,能透风透雨,也能透光。”基地负责人杨晓华解释说,采用这种“天然屏障”,可让种出来的蔬菜,口感特别好。

    “近日,广州沃尔玛下了5000公斤订单!”看着一筐筐新鲜蔬菜打包装车,杨晓华脸上堆满了笑意。

    2013年6月,杨晓华等人从外地来到这个边远山区小县办实业,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规划蔬菜产业园,建立标准化蔬菜大棚、保温设备、喷灌设施、路桥设施、防虫网等。为确保食品安全,他们的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零污染”生产制度,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面监控,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保持“身份”标志。

    为突出生态品牌,杨晓华与金丰畜牧公司“联姻”,利用猪沼有机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他说,这一做法,只为顾客吃出纯正的“高山味”。

    以田心蔬菜基地为龙头企业代表,全南发展“高山蔬菜”之路越走越宽。为让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全县实施“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方式、统一采摘要求进行种植,成功吸纳4000多农户发展“高山蔬菜”。

    低头抓生产,抬头创市场。全南不断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加强农超、农校、农企、农旅对接,释放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全南县建立蔬菜标准化示范区40个,引进龙头企业10家,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10万余亩。

    高山大米——

    美了眼球乐了味觉

    “米饭香润可口,没菜也能吃上三大碗。”在崇义县上堡乡一户农家,游客们一边惬意地欣赏美景,一边品尝高山有机大米。

    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风雨适量,病虫害相对少,历来有“上堡出好米”的说法。

    三年前,王贤楷以土地流转方式,盘下50亩梯田种植水稻。生产出来的第一批有机大米,被香港、广州等地游客一抢而空,单价高出普通大米30倍。

    之后,他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建成有机稻种植核心基地800亩,发展优质稻16000亩,采用“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带动当地2000多户农民增收。目前,按照“高端稻米创品牌、中端稻米求赢利、普通稻米扩市场”的经营思路,王贤楷又租下4000亩优质稻种植地,着力发展稻米产业。

    王贤楷说,他种有机稻,不但一滴农药不洒,就是施肥,也十分讲究,只施花生枯、牛粪和从内蒙古购进的羊粪等有机农家肥,像猪粪、鸡粪等可能含饲料成分的农家肥一律不用。

    如今,崇义高山水稻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肥料施肥、杀虫灯灭虫害、放养家禽除草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整套有机大米生产体系。同时,崇义还规划建设了大米加工基地,引进国内最先进的一体化稻米加工设备和技术,助推高山大米现代化发展。

    高山牛奶——

    富了农民壮了孩子

    1月5日,记者走在于都县屏山万亩草场上,除了树的碧绿,草的青黄,还有牛奶的乳白。这里是江西第一、南方第二大的天然高山牧场,不仅给屏山增添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成就了屏山特色鲜明的奶牛养殖与加工产业。

    就是看中这百分之百的青草,绿色纯天然,家住屏山脚下的叶彩义,邀上6个伙伴,筹资12万元,投资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个人集资开发高山草场——屏山牧场。他们用高山青草为草料喂养奶牛,同时引进澳大利亚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加工牛奶,采用全程“冷链”运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并做好出厂产品的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和跟踪调查,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叶彩义等人又采用“公司+小区+农户”模式,在全县奶牛养殖集中地,规划建设22个奶牛小区,通过小区标准化饲养,提高奶农饲养水平和收入。为保证奶源的安全和高品质,从2013年开始,公司又新聘了5名检验员,持证上岗,每天负责在生产线检测奶源质量安全。每天清晨,有6万余份营养安全的高山青草奶,源源不断进入于都县中小学校园。目前,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7650头,奶牛业年产值达8996万元。

    一个牧场,拉动一个产业;一头奶牛,富裕万户农民。如今,屏山牧场不仅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升级,而且还成为赣南一大旅游胜地。(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杨惠珍 鄢朝晖 蒋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