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03.07.2015  17:52
原标题: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的纪念日。

  1922年6月16日的广州,陆军总长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前往上海。两年后,孙中山把那次兵变总结为“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1924年,他亲自创立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后者正是为给革命军提供薪火。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在那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共500余人致开学词,希望他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黄埔生,自此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风云激荡几十年的群体。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见。在20世纪上半叶,他们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塑造了今天中国历史的沧桑面貌。

  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名将,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

   凡是想抗日 就要进黄埔军校

  96岁的张访朋身上,依然可以见到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旧习惯保持标准的军人坐姿——脚同肩宽,手放膝上,面目端正,目视前方。他的衬衫洗得洁白,笔直地扎进西装裤里,像是一座挺立的丰碑,记录着历史的刻度。

  这位黄埔16期学生,家里的摆设时刻提示着人们那所军校曾经的追求——“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志愿;“亲爱精诚”,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此前一年,历经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在12月13日,南京失陷,已从广州迁到南京10年的黄埔军校,也正式迁到了成都。

  张访朋还在揭西县,这一年正好20岁,血气方刚,眼见山河破碎,心绪难平。离揭西县不远的兴宁县传来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正在当地招生。

  “黄埔军校那是很出名的,我们的很多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凡是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张访朋和同乡的一些好友,一起前去报了名,不久就被录取。他别了父母,一路西行,到了广西桂林的一所分校,成为一名步兵。

  黄埔军校在大陆按本校驻地划分,有三个主要时期,分别为1924年至1928年的广州时期,1928年至1938年的南京时期,以及1938年至1949年的成都时期。

  这25年期间,除校本部所在地,全国各地也兴办了多所分校,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在抗战时期,一共成立了九所分校。张访朋所在的分校,原是在南宁,几经变动,1938年迁到桂林,全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主任冯璜。

  据1984年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会刊》记载,学校“将校部及步兵队,先移桂林李家村,开始建筑校舍,其地依山带水,有甚多天然防空岩洞。

  另外一个值得提及的是,这个校址也曾是蔡锷将军的训兵营。蔡锷曾在辛亥革命时期云南起义,并在袁世凯称帝后参加护国战争,为实现共和体制戎马一生,于中华民国建立战功赫赫,校址选此亦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

  三年后,19岁的何季元也来到了桂林。这个考入黄埔军校17期的年轻人,来自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县,读书时就是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中山成了敌后。还在读中学的何季元组织同学游行,宣传抗日。

  1939年,战火烧到了中山,时有日军飞机进行轰炸,何季元一家取道开平,北上躲避战乱。在韶关时,恰逢黄埔军校招生,何季元与两位同乡何廷禄、蓝炳璠前去报考,并同时被录取。1941年1月,何季元到了军校,学的是炮兵。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时开设的科目只有步兵,到了第二期,才出现了炮兵、工兵等多兵种。革命军的火种,逐渐在长洲岛上薪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