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从一起医患矛盾看社会的信任隐忧

11.03.2014  10:29

  9日,网曝“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被暴打”,网友称“接诊医生开了头部CT,报告未见颅内出血,就被患者家属暴力殴打,说乱开检查”;有网友曝打人者是“市公安局副局长儿子和侄儿”。记者了解到,打人者确为绵竹市公安局副局长亲属。(3月10日《新京报》)

  医患矛盾时有曝出,让人纠结痛心。解析这起医患纠纷,让人看出了当前社会的信任隐忧。

  首先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随着医疗器械的进步,患者治病过程中检查项目繁多,让治疗变得更准确,更有针对性。但也有些医生的医术有限,或抱着“油多不坏菜”的想法,可查可不查的项目统统开出检查单据。如此一来,过度治疗、过度检查就时有发生,让患者颇感无耐,甚至恼火。

  就患者而言,由于自身医疗知识的欠缺,对医生开出的一叠检查单,又不敢不去查验。可忙乎了半天,又没什么问题。这无疑会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以为医生借开检查单来提高个人的业务量,好多拿回扣奖金;或认为医生是缺乏经验只靠器械检验来治病的庸者,要么就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医者。

  这背后,需要医患之间多一些沟通,不要看一眼就开出一叠检查单据,或者开出大处方来。同时,公众对医疗卫生知识的欠缺,则需要多作一科普,以消除医患之间的误会与不信任。至于医患之间的冲突,虽时有发生,但不宜过度炒作。正如《中国青年报》在南京公务员夫妇殴打女护士后的采访中发现,有很多人认为“医患关系实际上没那么可怕,只是报道得有些多了”。是呀,如果过度渲染医患矛盾,易引起“破窗效应”,值得警惕。

  其次是,社会对公权力行使的不信任,迁怒到对官员的不信任。绵竹市人民医院发生的这起打医事件中,因为打人者是公安局副局长的亲属,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焦虑,一些不满的情绪好像被瞬间点燃。一是,有人担心打人之后的处理会不会有包庇。在媒体介入之后,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之下,我们相信偏袒的可能性已然不大了。但是,若没有媒体的报道,会不会发生处理不公呢?这是很多人对公权力行使的不信任。二是,打人者是公安局副局长的亲属,便有人质问那个孩子的戾气是如何生长起来的?是否与大人一惯地纵容有关?是不是家长手握一定公权力,孩子也从小恃权凌弱。从对公权力行使的不信任,已迁怒到了具体执行的公职人员身上了。这种不信任是非常可怕的,会滋长出“仇官”的社会情绪,让官与民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隔阂。

  正人当先正己。公权力的行使确实应公平公正公开,唯有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才能取信于民。同时,也提醒了公职人员当加强对子女及身边人员的教育,教育他们做普通的公民,莫以“我爸是某某”而叫嚣社会公德与正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公众亦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官二代”、“富二代”,不要无视他们中一些人自身的努力与优秀。

  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到有人提议给公务员加薪而招致谩骂,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互不信任,值得好好探究。那不但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和解,更需要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方可消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隐忧。